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2022-11-19 21:16:5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欢迎阅读!
校企,技工学校,实施方案,合作
工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矢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云办发[2007]4号)文件及省、市相尖文件精神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基础、校企合 作、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作用的同时, 为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技工学校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 体思路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的客观需要。为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适应企业发 展的需要,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学校坚持育人为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既重视专业、 位技术能力培养,又重视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

从而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学校和企业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最终达到 双赢的目的。

二、 要方式 (一)

订单

培养培训。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企业根据所需人才的需求, 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14。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 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 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企业的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 技能鉴定由学校提供培训的师资、 到培训的要求。

(二) 校企互动式。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其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 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场所。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 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 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学校主动为企 业服务,在学校建立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基地。为企业员工开办技能培训 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 平。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了 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我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 步加强和巩固学校与云维集团有限公司、曲靖越钢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云南南磷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 矢系,扩大合作办学规模。

(三)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学校长设专业的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 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H。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 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 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 举办企业家报告会。学校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

场所,达


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五)共建学校实训基地。增强学校的实训实力。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 企业意识,为将来就业作好准备。

三、 证措施

(一) 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相矢的政策法规,支持和引导校企合作的 展,并给予财政上的支持。给予合作企业以适当优惠的条件,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二) 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充分依靠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协调作用,拓展校企合 作空间领域。争取与更多的知名、品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 中的主体作用。

(三)

机构。成立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

健全校企合作组织 校企合作协调

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由一名校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 (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四) 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 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 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五) 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六) 学校制定相尖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 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 作。加大校企合作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落实奖惩。

四、 作要求

(一) 瞄准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合作。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 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紧密结合企业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共同制定合作培 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等,充分运用好企业在师资、技术、设备 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技能以及课题攻矢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 培养的成效。

(二) 企业的资金、设备、

坚持合作方式的多元化。可以将 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

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 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结合实际,选择最符合 双方需求、 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tT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