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教学应遵循的两个原则》,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歌教学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作者:汪云霞
来源:《语文建设》2007年第08期
诗歌该如何教实际上是一个诗歌解读的问题。很多时候,面对一首诗歌,我们会很习惯地追问诗歌的意义,如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等。对古代诗歌,翻译先行,分析再一层一层地跟进;对现代诗歌,读读背背就行了。这样教学诗歌,学生很难有个性化的体验。诗歌教学应尽快回到诗歌本身和诗歌解读层面上来。诗歌意象的多元和诗歌解读的多元使诗歌在不同的读者眼里有不同的意义符号和情感内涵,那么,诗歌教学是不是就可以信马由缰呢?当然不是,诗歌教学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文本性原则
解读诗歌必须依附文本,从文本出发,倾心与文本对话。
1.关注文本的语体。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曾把“观位体”看成文章解读的首要任务。以解读《锦瑟》为例,人们之所以竭力探究他为谁写、写什么,就是忽略了它作为一首诗的体位特点。诗者,吟咏性情也,李商隐在诗中从锦瑟起笔,诗眼却在“华年”。诗中意象如庄生梦蝴蝶、望帝化杜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皆可思、可望,又与现实落差巨大。当时身临其境,已经不胜惘然了,今朝追忆,那如海天般深广的怅痛,更何以堪?李商隐用诗歌吟咏至情,至于为谁写,实不应作为主要探究内容。
2.关注文本的语境。即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还以李商隐为例,他十七岁以文才出名,以后却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旋涡:先出自牛党令狐楚门下,后又成了李党节度使王茂元的东床快婿。他始终摆脱不了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他是那场政治旋涡的最终溺水者。崔珏在《哭李商隐》中曾慨叹“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了解了这些,理解《锦瑟》中浓重的人生沧桑苦恨,应该更加深刻些。 再如鉴赏《峭壁上的窗户》: 黄蜂用危险的姿势催开花朵 信已发出,一年中的一天 受潮的火柴不再照亮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