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深情 感恩母校

2023-04-11 20:4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赤子深情 感恩母校》,欢迎阅读!
赤子,母校,感恩,深情
赤子深情 感恩母校

——我与母校李庄中学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走进了十几里以外的一所中学,这就是我的母校——李庄中学。在这里,我开始了自己的高中学业,也开始了实现人生飞跃的奋斗历程。这里离我的老家较远,加上交通不便,需要在学校吃住,我成了一名住宿生。虽然没有父母在身边,但有慈母般的老师悉心照料,有兄弟姐妹般的同学们互助友爱,我依然感觉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当年,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刚刚起步,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母校的教学和食宿条件自然也十分简陋,然而,艰苦的条件更加激发出同学们强烈的上进心,大家都立志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当年高考录取率很低,只有少数同学能够一举成功,大多数同学都需要复读重考。智商较差的我更是如此,首战失利后,又连续三次回校复习,都是榜上无名。虽然每次都接近录取线,但屡战屡败的结局让父母和兄长们失去了供我年年做“无用功”的热情。

离校回家的我,依然难以熄灭点燃已久的人生梦想。从此,我开始了半工半读的求学之路,白天下地务农,晚上捧起熟悉的课本和复习资料农闲时节,我也可以拥有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但又苦于找不到安静的学习场所,于是村外的空地或林间就成了我的“自习室”。我依然不定期的抽出时间往学校跑,目的是把平时积攒下来的疑难问题拿出来请求母校的老师们讲解,顺便再求要一些新的资料和习题回家时学习每次回到母校,我都会认真体会一下校园里专心求学的氛围。看着一张张年轻学子的面孔,由衷羡慕他们能够在这温馨和谐的校园里理直气壮的读书学习同时也会让我的内心受到鼓舞,尤其能够激励我回家后坦然面对各种各样的冷嘲热讽。

然而,现实就是现实,远离校园孤力奋战的我,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没有正常学习环境,似乎早就注定了一次次失败的结局,可我就是不愿放弃这唯一有可能带给我命运转机的路径。 说起来真的有点传奇色彩,1983年的首次高考算起,我整整考到了第十个年头。1993年的高考,我不得不当作是最后一次的“负隅顽抗”了。一次次的失败,让我清楚的意识到离开校园的复习应考实在是“势单力薄”。于是,我调整了“战略战术”,将这一次的备考分成两个步骤: 先是跟着一支建筑队奔赴了北京的一处建筑工地,半年后带着挣到的几百元钱回到了母校,获得了在校学习的机会。校领导鉴于我的实际困难为我减免了很大一部分费用,让我得以靠余下的钱款坚持到了七月份的高考

那一年,我几乎要到而立之年了,不用说与应届同学之间存在着的年龄悬殊,就是台上讲课的老师们当中,也有几位比台下听课的我小了好几岁。这可真的让我践行了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那段论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方面是真诚而明确的求学态度让我很快克服了内心的自卑,另一方面,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偏见,相反,他们还对我的坚定意志报以由衷的敬意。那一年,我真的接到了一份高校录取通知书,但那不全是靠我自己的努力,还因为一项新的招生政策助了我一臂之力。或许是由于前半年在建筑工地耽误的时间太多了,我的高考成绩没能进入公助生的录取线,我接到的是一份自费生的录取通知书。不过,按照政策规定,那一年的自费生会和公助生一样毕业后享受“转户口,包分配”的待遇,不同的只是入学时要缴纳数额较大的费用。还要感谢我的父母,砸锅卖铁也要供我把大学读完,最后不惜变卖了一处房产凑足学费,让我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走进大学校园,面对着一张张素不相识的面孔,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地方口音,我很长一段时间进入不了新的角色,魂牵梦绕的还是家乡的草木以及帮我实现人生转折的母校。每当课余时间,我会一个人找一处安静的角落,回忆高考前和母校的老师同学一起拼搏


进取的日子。寒假到了,我回到母校,看着熟悉而亲切的校园,想像着毕业后如果能够叶落归根,回到母校工作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带着新的梦想,重返大学校园的我不再迷茫,而是迅速融入新的集体,把握珍贵的求学机会,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才智,决心用所学到的最好本领回报让我重获生机的母校。当然,这个心愿最终没有成为现实,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另一所学校,好在我的工作单位离李中只有不到五公里的路程,让我很方便经常重游母校,看望昔日的恩师。就在前不久,我回老家探亲,还特意路过母校,赶上学校放假,校门紧闭,我只好隔门眺望了那亲切的校园。

1981年刚刚入学李中,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母校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多年前,母校的教室和宿舍都是简易的平房;大概是在1990年,师生们终于搬进了教学楼,那是母校校园里第一座多层建筑又过了二十多年的今天,母校的校园里已经变得高楼林立了,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鳞次栉比。母校的巨变,也恰恰映射了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1946年建校,母校已经走过了70多个春秋,而我和母校相伴的日子,只是其中短暂的时光,但我依然馨享到母校朴实、善良、温柔、豁达的品格,她和母亲一样用全部的身心哺育呵护着每一位学子成长壮大。感恩母校,给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助我走出人生的低谷。没能回到母校身边工作但我相信,不论在社会哪个角落奉献出自己的能量,都会让母校为我自豪,为我欣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4j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