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高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困境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多重性特征,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从空间尺度来看,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内容构成来看,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从国际视野来看,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异质文化;从历史时间尺度考察,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现代和未来等所构成的环境,由此构成多重性环境。[5]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本质上是一个广泛而又复杂的系统,主要由不同层次的子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子环境不断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子环境的变化
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而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问题,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出现的困难需要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坚定社会主义信仰,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受教育者从根本上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政治子环境的变化
世界格局多极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维护世界和平任重道远。国内党的十八大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落脚点,倡导中国梦,号召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使得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教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利用环境的积极因素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政治素质,坚定政治信仰,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三)文化子环境的变化
伴随科技进步,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诚信危机、信仰危机和封建迷信思想等多元价值观导致思想道德出现滑坡,部分社会风气与主流文化的“反差”冲击着文化环境,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养成。如何消除上述“反差”,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新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这些思潮的出现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促使人们的思考不断突破,既有理论体系的建构,又要寻求合适的具体实施方案。目前,中国的思想文化处于一个转
型的瓶颈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四)相关子环境变化为高校思政工作实践创新带来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始终坚持不断创新,但实践创新仍被置于“问题”的话语体系下。邱柏生先生提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理论视点不够多样,理论视界不够开阔,大量的研究都聚焦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方法创新等问题上,不少研究内容交叉重叠且低水平重复,其中更有一些文章连话语表述都毫无新意,以至给人们留下了‘创新研究’即将沦为一种时髦的‘话语筐’的感觉。在这方面,有关创新的基础性问题研究特别薄弱,有关创新的制约因素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6]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较为广博和多维的理论视野,未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放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事实上,我国长期以来就存在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离的现象,究其根源在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封闭环境是导致二者功能分离的社会基础;我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的传统和现代社会重器轻道的现实是二者在功能上分离的文化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是导致二者功能分离的现实根源”。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重点分析制约实践创新的环境变量。另外,许多理论阐述仍停留在旧版本,缺乏时代感。目前,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认识不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滞后性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规划明显滞后于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教学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远远跟不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这种滞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往往是出现新的变化再来研究应对新变化的策略,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始终被环境的新变化“牵着鼻子走”。因此,要想打破这种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推进这种转型,使之迅速跟上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该转变,无疑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要赢得这场挑战,就要先审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要赢得这场挑战,唯一出路就是创新,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科反思,构建适应环境变化的实践创新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环境下大力发展。
二、基于新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
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环境变化和现实困境来看,最为紧迫的是认识到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找到思想解放的突破口,找到改革创新的途径。2012年4月27日,长春师范大学开始积极开展由理念体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等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工作,实施“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该工程是由长春师范大学党委主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政法学院、学生处、团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九个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联合实施,采取理论教育、实验训练、特殊指导、自我修缮、网络交流、实践砥砺、行为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W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