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人类历史上》,欢迎阅读!

在人类历史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文化现象。因为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更是审美的动物。追求美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使然,凡有记载以来的历史,无处不可以看到审美现象。审美地看待世界与审美地生活延续数千年,审美精神无处不在,这样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中的艺术审美确实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分工、社会分化、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分离,人类实践被分化为无数个专门化领域,真、善、美获得了各自的独立合法性,日常生活则被作为一个非专门化的领域抽离出来,尤其是与艺术和审美割裂开来,成了被刻板的、重复的思维和活动所充斥的没意义的领地。它一方面使人类的物质生活空前的富裕,同时却也造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困境。日常生活再也找不到那种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和充实了,反而变得重复、单调、空洞,丧失了意义,日常生活中的人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由于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功能,在探讨解决日常生活困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理论家都提出过通过艺术和审美使日常生活获得创造性、差异性和意义建构功能的方案。于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近年来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关注度最高的话题。
较早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进行研究并做出理论概括的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他在1998年4月新奥尔良的“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讲演,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首先,它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在一次世界大战和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在这些流派及其活生生的生活事件中,他们追求的就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其次,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包括波德莱尔、唯美主义、福柯等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的实验,他们致力于把生活与艺术品位相结合,建构一种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第三层意思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符号与影像之流,也就是消费文化发展的中心。费瑟斯通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界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其实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我们并不陌生,它就发生在我们中间,其基本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乃至消失了,借助大众传播、文化工业等,审美普及化了。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超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的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审美活动越来越失去其原有的精神价值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而成为大众生活的直接存在形式。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与评价这种现象?有人说这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新的审美文化的出现,也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洞理论。同时,作为从事美学文艺学研究的人,除了关注这种审美化趋势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塑造与影响以外,还不得不思考它对我们的美学学科、美学观念以及美学研究方法造成的冲击。
面对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中国学术界普遍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术语来概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许多研究者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生存意境来进行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实,又是一个势不可挡、日益壮观的社会潮流。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频繁地提出美的要求,他们通过追求衣、食、住、行的美化而把自己以及周围环境变得具有艺术性。似乎人人都喜爱艺术,都消费艺术。由于有了电视,一切都有了形象。于是电视专题片甚至电视新闻都有了艺术性,都成了艺术。人们有了钱,不愿再使用老式的家具,穿旧衣裳,不愿居室还是老样子,因此人们要装扮,要粉饰,要追求美。对美的追求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艺术就蔓延到了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似乎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的理想追求,随着人的需要和审美要求的普遍高涨,以及物质文化形态的极大丰富,具有实用性、大众化和享受性等特征的感性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它把人们从长期呆板枯燥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引发出人的无限的生命活力。有的研究者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艺术已经作为商品进入了消费。审美当然也就不再是个别阶层的人的活动,而成为大众理解现实感受现实的一个更为广泛生动的媒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谋求推翻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控制的一种根本诉求,其宗旨是要解决启蒙现代性以来的生存困境。”在他们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理想就是力 求打破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的钳制,解除商品拜物教的权力渗透,使人类的生存获得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进而使人类的日常生活进入到“诗意栖居”的生活境界。
一个理念或者说美学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跟随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而兴起,它的出现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或文化事件,其中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日渐强大,物质力量的不断提升,人们衣食足而求美乐;市场经济的背景催促,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催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而消费文化比重的大幅度增加、大众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此奠定了发展的平台。于是,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从“天国”降临“人间”,从“圣坛”走向“世俗”。
在我看来,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生存意境来进行研究本无可非议,然而,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还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消费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们关心的还是劳作的身体而不是欲望化的身体,他们还只是时尚的看客而不是时尚的主人。可见理论与现实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交织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界已进入消费时代,中国从整体上说还仅仅是温饱型社会。在当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中,自由的人和人的自由以及人的感性的完善,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主要服务和满足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需要,在最普遍的意义上现实的满足人的生存要求
但是,作为美学学科出现的一门新生事物,不管在理论上或存在其不足,或在实践中还有待完善,我们都应该尽量看到它积极和推动性的一面,更多的应该是加以扶持。客观的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于当下社会还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审美由过去狭窄的精英文化迅速走向广阔具体的大众生活,而大众生活也借助艺术日趋审美化。当下审美对传统审美提出了挑战,传统观点认为,世俗生活与审美无涉;而日常中的审美恰以世俗为重,它实实在在的描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首先,审美的客体已不再是过去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品,它和当代社会的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相合拍之后,甚至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由于当代生活本身不断扩大的消费性质,当代人类审美活动、包括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在不断提升人的 感性利益与满足过程中,进一步张扬了人的日常生存的感性权利。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目的是让人们关注当代生活的感性现实,而不是为了拒绝理性。在张扬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也并不放弃“精神的守望”。但这一“精神的守望”不应成为人在感性发展道路上的屏障。而在“超越的”精神努力之外,感性生存的人同样不拒绝非超越性的现实生活。享乐的生活尽管不是人的全面健全的生存,但全面的健全的人类生存却不能没有现世的生活快乐作为基础。 从文艺学美学研究的角度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不是可以从侧面理解为生活中无处不是美,无处不体现美,那么我们这个学科还有存在的价值或者理由么?什么都是美,什么也可以都不是美,我们对美的定义似乎变的些许模糊了?现实的潮涌中审美泛化背后暗含美学构建的隐隐忧患: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致使美失落它更深邃的人文内涵,取而代之的仅仅只是一种浅显,消费,通俗意味。当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5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