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AP0802325 钟欣奕
在学习《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和看完《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之前,我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是: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织或是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是跨文化交际,而同一个国家的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我认为既然是“‘跨’文化”,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是很大的,有非常不一样的文化来源和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形成了两种很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文化、黄河孕育的文化都是各有各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了人们的需求,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需求。
但是,《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提到:任何两份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这让我对“跨文化交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有些学者就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探讨。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肇庆一些地方,番薯和南瓜是很少被当做是一道菜,更多的是当早餐或者是相当于正餐的米饭,但是同属广东,有一些地方又偏爱“蒜炒南瓜”。又比如,在我的家乡—海南,人们很爱吃生芒果,吃法也很特别:有的人会蘸盐吃,但更多人,包括我,更喜欢蘸调料吃,这种调料是用酱油、白砂糖、海南灯笼椒、或虾酱调制而成的。我周围的朋友都觉得这种吃法很奇怪,无法想象竟然用水果蘸酱油吃。不过我们当地人觉得味道还挺不错的。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每种行业之间虽然有互通的知识,但是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对大多数学习文史类的人来说,理工科的公式换算简直就是“鬼画符”一样难懂。具体来说,要一个只专长与计算机编程的人去欣赏充满意境、“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年龄方面体现的文化差异,我觉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觉得,从文化角度来说,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代沟是由这两代人之间的知识结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的不同所造成的,毕竟“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而交际反应人们的价值观”(《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第四部分第十章)。时代在进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特点。父母所生活的年代的人们,与子女生活所的年代的人们,对某种文化现象的看法与包容度不同,有些文化理念不同。这种时代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当某种文化理念形成之后,文化有发挥了它影响深远持久的特性。因此,虽然有些时候,父母和子女都致力于消除彼此间的代沟,但是,绝大多数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或多或少还是会存在一些无法缩小的差异,尤其体现在“早恋”这个问题上。父母已经经历了那个“情窦初开,爱情至上”的青春年龄,在结合后的日子里面,“柴米油盐酱醋茶”带来的烦恼,“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尴尬,都让父母觉得,只有当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和时机成熟了才能去谈论“男女之事”。但是,很多子女都觉得,谈恋爱只是成长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喜欢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控制的,那种感觉是很美好的,现实的东西以后再说。而且,我相信,当这些“子女”成为“父母”后,也会产生“父母”的那种想法。
不过,在跨文化研究这个角度上,我还是比较赞成《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的笔者的观点:“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也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作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
读完了这本书,我认识到,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国与国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但是,为避免空泛,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还有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