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瑶族舞蹈—竹竿舞》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瑶族舞蹈—竹竿舞》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课是选至学校自主开发的音乐校本课程中的一课。通过对竹竿舞的学习,本课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创新、合作探究、加强交往、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材的选择及分析: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音乐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使音乐教学走上了新的征程.它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享受美、创造美。
将民族民间“竹竿舞”引进音乐课堂中,通过对它的学习与尝试,有利于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耐力等素质,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另外,“竹竿舞”跳法多样,竹竿的开合变化灵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能力;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创新意识。此舞蹈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将其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竹竿舞这种活动形式是较熟悉的,但对跳法还不够了解,为了激发学生跳竹竿舞的兴趣,我首先要在学生面前展示竹竿舞的各种跳法来吸引学生,再在本班找出会跳竹竿舞的同学和老师一块跳。通过这样的展示、带动,使得学生不由自主的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当然,学跳竹竿舞我们是遵照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一个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自编、自创、自演、自导的快乐.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竹竿舞的基本练习方法。 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跳竹竿舞基本步的跳法,发展灵敏、协调、弹跳等身体素质。 2、掌握敲竹竿的节奏。
情感目标:培养认真观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跳竹竿舞的乐趣;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协调运动,打好节拍,掌握基本步的跳跃。 教学难点:
基本步与竹竿有节奏的配合。 教学方法:
1、教法:观察法、练习法、聆听法、情境法、对比法等
2、学法:通过课前对竹竿舞有关知识的收集、查看,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竹竿舞.在对竹竿舞不陌生的情况下,通过观察、模仿、探讨、听辩,来提高学生学跳竹竿舞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竹竿(细竹8根、粗竹2根、各长4米) 教学过程: 一、教学常规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报告人数。 2、宣布课的内容。 二、敲竹竿的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做“开开 合"的徒手练习。 2、学生熟练后开始拿竹竿练习。
(注意:两种练习都应和着节奏。敲竹竿时必须做到节奏稳定.) 三、学跳基本步
1、教师展示竹竿舞的各种跳法。 2、教师邀请会跳竹竿舞的同学进行展示。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师和会跳竹竿舞的同学再去邀请不会的同学跳。
(目的:消除学生重未跳竹竿舞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初步体会过竹竿的乐趣。)(效果:体现同学之间融洽的关系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4、所有同学过一次竹竿后分四组讨论:怎样学跳竹竿舞又快又好?总结方法后, 进行体验。
(效果:体现学生自学的乐趣。)
5、让学生站成四行,教师喊口令“左左 右右” ,学生跟着教师的口令左脚、右脚分别跳两下,而且是不间断的跳,跳的节奏要稳。 (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顺利过竿.)
6、过空竹竿。每根细竹竿等距离放好,让学生在没人敲竹竿的状态下过竿. (要求:一定要按教师所喊的口令“左左 右右” 来过竿,这样即便有人敲竹竿也不会夹脚。)
7、完整练习过竹竿。敲竹竿的节奏是“开开 合” ,学生跳的基本步是“左左 右右" 或者为“进进 出” (脚可以是左左 右或是右右 左)
(要求:敲竹竿的同学和跳竹竿的同学节奏一致,先可以慢练,熟练后再加快速度。)
8、配合音乐跳竹竿舞。
(要求:敲击竹竿的声音、学生跳的舞步和音乐,三者应统一在同一个节奏点上。) 9、分四组进行展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b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