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梨花淡白”与“桃花烂熳”》,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梨花淡白”与“桃花烂熳”
作者:傅成盛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1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以后人对苏轼《东栏梨花》一诗的争论为缘起,引发了对宋代诗词结构方式的深入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详细论述了事理在诗歌创作与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宋诗 事理 理解
苏轼有一首《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诗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四月到徐州任知州时写给孙宗翰的。《宋诗鉴赏辞典》认为“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诗篇”。
《宋诗鉴赏辞典》中有这样一段话:明人郎瑛认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露”重言相犯,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熳”。俞樾反驳说:“此真强作解事者!首句‘梨花淡白’即本题也,次句‘花满城’本承‘梨花淡白’而言。若易首句为‘桃花烂熳’,则‘花满城’当属桃花,与‘惆怅东栏一株雪’了不相属,且是咏桃花,非复咏梨花矣。此等议论。大是笑柄。”驳得痛快,苏轼以“词理精确”见长,不仔细体味苏诗原味而欲妄改,只能留下“笑柄”而已。
俞樾认为苏轼以“词理精确”见长的确不错”,但以题目为“东栏梨花”便断言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与‘惆怅东栏一株雪’了不相属。且是咏桃花。非复咏梨花矣”未免过于武断。古代诗歌在结构上一般为“起一承一转一合”。首句多扣题而写,但也有例外,如刘翰的《种梅》:“凄凉池馆欲栖鸦,彩笔无心赋落霞。怊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诗歌题目是“种梅”,首旬却与种梅毫无关系。
宋朝诗歌中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比者也不罕见。如梅尧臣的《陶者》:“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又如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样看来,苏轼的《东栏梨花》将桃花与梨花做一个对比也未尝不可。考察苏轼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发现,1070年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时就直言不讳批评王安石倡导的新法,引起当道的不满。深感仕途的险恶,苏轼主动请求外任。外任时对新法的利弊又有了更多清醒的认识,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就委婉讽刺地方官的不负责任。相对于许多庸庸碌碌为官者来说,苏轼是一个不合时宜者。在苏轼自己看来别人“花满城”,自己却如东栏的一株梨花。虽然高洁却与时不合。苏轼将自己与众多庸官做一个对比。因此不能不“惆怅东栏一株雪”,于是喊出“人生看得几清明。”
从以上分析看,将苏轼的这首词改为“桃花烂熳”似乎言之成理了,但此时下结论未免过早。苏轼作为一大家,又以“词理精确”见长,断不会出现如此简单的错误。那么。“梨花淡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