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2023-01-12 07:4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活着
《活着》

还记得在小学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福贵》那时候就觉得电视剧里的主人公福贵实在是太可怜了,命运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了福贵,让他的亲人不断离他而去,让他不断地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但电视剧的最后还是给福贵留下了一丝希望,他的外孙苦根还陪伴着他,中央同意土地承包的消息也传到了村里,福贵也分到了几亩好田,这样的结尾还是让人有所安慰的。直到初中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才知道电视剧《福贵》是由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的。而看完小说《活着》所带给我的震撼更是远远地超过了电视剧《福贵》。里面有几个画面的描写甚至比电视剧真实的画面感来的更强烈,文字的力量远超过了画面的震撼。

其中有一段描写给县长的老婆也就是有庆学校的校长献血的片段让我印象很深。那些五年级的孩子听到要给校长献血,高兴得像是要过节了,一些男孩还当场卷起了袖管。有庆还是第一个跑到医院的,当验到血型对上时,他高兴得脸都涨红了。这些细节的描写都可以看出,有庆是十分高兴他可以帮上忙的,只是没想到这却成了他和世界的诀别。尤其是当有庆摔在地上了,抽血的人才叫来医生,医生在发现有庆没有心跳后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抽血的一句你真是胡闹就去救县长的老婆。

医生为何会如此草菅人命,又或者说医生是选择性的草菅人命,后面还有学生没有验过血,完全可以在剩下的学生里再找人献血。可医生只是担心会耽误县长老婆的治疗,就这样让有庆活生生的因抽血而死。先不要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去献血救人到底是对是错,无论如何医生也不能因为有庆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就罔顾他的性命。难道就因为抢救的是县长的老婆就白白让一个如此年少的孩子失去了性命,我觉得尤其是那句“你真是胡闹”其实充满了对官僚主义的不满和控诉。为什么医生会这样以伤害他人为代价去救人,我想医生的本意也不是如此,只是他害怕当官者的压迫。官员本是该为人民谋福利的,可是他们却为了自己而去伤害人民。现在的社会也还是这样,很多的底层人民不断地被当官者欺压,他们有冤无处诉,只能将血和着泪咬牙吞下去。

除此之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家珍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她临死前一遍又一遍地对福贵说的那段话。“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临死前,她没有一点对福贵的抱怨,甚至觉得福贵对自己很好。但说实话,家珍这辈子过得并不十分顺心,以前徐家有钱时,福贵在外花天酒地,甚至染上赌博的恶习。家珍挺着七八个月的肚子跪在正在赌博的福贵面前,不但没有劝回福贵,反而被福贵打了一顿,最后走了十多里的夜路回家。家珍本也是富贵人家的女儿,在富贵家落魄后被父亲接回了家,可她最终还是选择回来和自己的丈夫共患难。家珍脱掉了旗袍,也和福贵一样穿上粗布衣服,她整天累得喘不过气来,还总是笑盈盈的。

从千金小姐到干粗活的农家妇,这是多么大的落差呀,可家珍还是熬过来了。即使是在福贵被抓去当兵的两年里,她也没有回娘家享福过好日子,依旧守着和富贵的家拉扯着一双儿女,哪怕最后病倒在床上了,还是在想着自己还能为家里做些什么。家珍对生活几乎毫无要求,她只希望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她有着中国女性共有的优点:勤劳、善良、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及家庭观念特别强,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家珍依然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压迫下的一位女性代表,她的身上依然体现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较软弱的思想。可以说家珍这辈子都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活着,任劳任怨。

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也一次次不断的被死亡撕扯得粉碎。但我认为这本书或许并没有那么消极,只是非常震撼人心,作者只是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苦难来向人们揭示生活的意义。他让我们这些一直被家人呵护不知人间苦难的青少年能直面生活中的苦难。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但终究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终究还有福贵活着惦念着他死去的亲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我想余华最想告诉读者的是: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去面对一切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的这句话阐释了《活着》这本书的真


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DZ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