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自律方法

2022-10-06 12:37:4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培养初中生自律方法》,欢迎阅读!
初中生,自律,培养,方法
培养初中生自律方法



每一位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深深懂得中学生日常管理的繁杂琐碎,为了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往往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即便如此,有时付出还是得不到预期的回报。人人都希望学生能学会自我管理这不仅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部分的解脱出来,而且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中学生的自管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律。

培养中学生的自律就是引导和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班级稳定与秩序,养成良好学风和班风,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具体的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管理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嘴,不该说话时不说话,该说话时稳重大方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管好自己的手,手里的垃圾不乱扔,地上的垃圾捡起来;管好自己的心,做诚信的人,勤奋的人,负责任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呢?

一、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纪律与规则的重要性

美丽的风筝在天空中畅游,一天风筝感觉到引线对自己的束缚,对线说:请放开我吧,不要限制我的自由。引线劝说道:没有我的限制,你就会失去飞翔的自由。风筝不听劝告,拼命挣脱了线的束缚……,不久这只断了线的风筝便一头栽进了泥潭。

这只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纪律约束,自由也就失去了保障。我们每一个人做为社会的一份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受到道德、规则的甚至法律的制约,就象买票要排队、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自习课不能乱讲话,作业要自己完成……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遵守这些规则,我们才能享受到充分的自由。

自古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玉不琢不成器。自律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习惯,学会自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二、重视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

班级的主人自然会时时处处为班集体着想,不愿意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因此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是培养学生自律的有效手段。做班集体的主人,不是简单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当班干部,这只是形式上的主人,对学生内心的影响不是很大。不如经常引导学生做一些对集体有益的事,如老师的三角板坏了,引导学生自己修;个别同学学习上有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去帮助等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集体的重要,集体对自己的重要,感受到自己和集体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愿意做班级的主人。

另外可以鼓励学生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班会的形式、日记的形式等不限,不管学生的建议是否可行,当他想到他的建议时,自然也就提高了在这个方面的自觉性,为自律性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奖惩有度,言出必行

校有校纪,班有班规,每个学生都要受到校纪班规的约束。怎样制定班规,制定怎样的班规,谁来制定班规要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无论制定了怎样的班规,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言出必行,不能只放狠话,虎头蛇尾。

日常工作中,班主任不可避免地要布置很多活动,提出很多要求。如果确有学生没有按要求完成任务,而老师又没有按事先的规定进行惩戒,本来学生是担心受罚的,最终却没有受到什么责罚,或根本不象老师说的那样严重,久而久之,什么纪律、规则的所起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老师处理此类问题时,不管是班干部还是普通学生,不管是学习优秀的还是成绩比较差的,一律一视同仁,言出必行,慢慢地,老师说话的分量就会越来越重,学生的行为就会越来越能自我控制。

四、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律性


是年轻人就不甘寂寞,是学生就喜欢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多样集体活动,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将他律升华为自律

主题班会,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让学生懂得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摒弃。从而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活动中,还能促进他们的交流,使他们感受班级温馨气氛,明确一个优秀班集体来自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以此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学生团结的作用。

竞赛活动和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学生在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中生活与学习自然会有一种自豪感,自然而然地会为了维护集体荣誉,加强自我约束力。纪律上的规范便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求。

黑板报,是班级的一块思想阵地,充分利用这一阵地,能及时反映班级现状,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思想上,视觉上受到冲击,受到教育黑板报的宣传引导作用,就象一面镜子,让同学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五、为人师表,身教胜于言传

班主任是学生学业上的老师,但在人格上和学生是平等的,所以在教育学生时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接触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老师的教育,接受纪律的约束,养成自律的意识。

另外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最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可塑性、模仿性都很强的中学生而言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自律言行去影响学生,才能使学生尽快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总之,就如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是为了不管学生的自律意识是可以培养的,而只有引导学生把他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时,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终极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O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