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2023-01-29 23:3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童年的消逝》有感》,欢迎阅读!
有感,消逝,童年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其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 享誉世界。《童年的消逝》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童年,把童年看做一种社会产物来探寻其发明以及消逝。在《童年的发明》一篇中,波兹曼论述 说,童年这个概念,是社会发展到文字印刷时代的产物。而后在《童年的消逝》一篇中,波兹曼论述了童年是如何在电子媒介的产生和普及中受到威胁并面临消逝的。

初读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时, 我对这个概念的提出感到很惊讶。童年在当今的社会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到处都有为儿童专用设施, 商场儿童游戏专区, 儿童服装专卖区, 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从事儿童的早期素质教育, 在我看来童年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尼尔为什么会产生“童年消逝”的想法呢?

这之后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我越发感觉到这个问题背后的严重性。在书中尼尔提出了两个大胆的观点。一是童年的概念在中世纪是不存在的; 二是童年在逐步地消逝。

美国的一名新闻记者曾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提出了 培养暴力儿童一个可靠的公式”: 是不去理他, 使他脸、戏弄他, 经常的对他大声的吆喝,对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表示不赞同, 鼓励他和自己的兄妹打架⋯⋯ 如果以上的全达不到目的, 你就把他按在电视机前看各种有关暴力的电视节目。由此可见, 在这个恐怖的传播机器庞大的技术覆盖下, 电视拥有着难以估量的强大影响力, 在技术的面前, 尚没有完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儿童无处可逃。

传播速度飞快,使信息脱离时空,远远超出书写和印刷文字的传播能力,把我们带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信息数量激增,使曾经被称作“羞耻”和“禁忌”的秘密被大量挖掘并一览无余地展现;信息形式突变,使传播信息强化了散漫,强化了呈现,强化了感性与审美,从而弱化了集中、弱化了提议、弱化了理性与思考。随着性、暴力、死亡等过去只属于成年人的秘密逐渐被揭穿,随着儿童在服装、饮食游戏、想法、语言及礼仪方面与成


人高度一致, 随着儿童犯罪、早孕、吸毒等比率的急速提高,波兹曼高呼:童年正在消逝。波兹曼对童年消逝的担忧,直接是对这种孩童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消逝的担忧,间接是对造成童年消逝的传播环境的担忧。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国内, 目前我国电视和有线电视观众总量达8.5 亿( 占总人口的80%以上) , 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 儿童是最忠实的受众群体。有人统计过, 50%的儿童一周看电视至少3 5 ,普通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十几年里, 在电视机旁消耗的时间远远超过学习任何一门功课的时间, 在电视机旁成长已经成为儿童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怪乎社会学家感慨: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发展, 电视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正如以前的几百年内, 儿童应该在教堂、家庭和学校完成的社会化过程, 却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童年的概念再一次变得模糊起来。

“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介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当原始而又不可抗拒的选择,因为它取代印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特征, 所以往往严谨显得没有意义。图片不需要任何启蒙教育毫无疑问,电视所提供的生动的视觉图像吸引着儿童。而电视里复杂的信息毫无筛选的直接供给于儿童,让无辜的白纸染上了各种色彩。

《童年的消逝》让我想起了著名的传播学专家麦克卢汉和他的《理解媒介》一书。刚开始接触麦克卢汉的思想时, 觉得他关于“媒介即讯息”的论点, 表面上看似乎比较生硬、难以理解。我认为印刷术和电报的发明的确使社会传播在两个阶段都飞速发展,但那只是传播手段上质的飞跃, 麦克卢汉过于强调媒介本身, 并没有结合传播方式改革而带来的内容变化进行具体阐述。在这一点上, 尼尔所阐述的方式就比较深入浅出。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一书中的思想或许为尼尔提供了最初的灵感, 尼尔通过自身对社会, 尤其是美国社会的考察与了解, 结合童年这个概念, 提出自己关于传播技术造就童年, 又瓦解童年的独特见解。

即便这样,我仍然认为尼尔关于童年正在消逝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或者说他的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Nd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