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情事理和时俗制度对考证词义的作用

2023-02-03 04:08: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人情事理和时俗制度对考证词义的作用》,欢迎阅读!
词义,情事,考证,作用,制度
论人情事理和时俗制度对考证词义的作用

摘要:考证词义要从两个方面来使用:一是从古代物质生活入手,以考察语义联系的客观性;一是从其意识观念上分析,以求语义联系的真实性。本文谈了人情事理和世俗制度对考证词义的作用。

关键词:人情事理 世俗制度 考证词义 美国杰克·波德在《中国的古代神话》里说:文词的残缺不全所造成的困难,由于中国古代语言的特征所决定的语言学上的困难而大大加深。……文献A中的象形文字X,在文献B中,看起来像是象形文字Y;而Y在文献C中看起来又像是象形文字Z;那么,XZ便可以互相替代。许多中国学者用这种寻求方法,在解释古代文献方面创造了奇迹。但同时,这种方法的滥用,却使得他们得出来完全不可靠的结论。说中国古籍不大好懂,可以理解;说中国书籍在传抄过程中有讹误,这也是事实。但如果说中国古籍都是鲁鱼亥豕那样的一笔糊涂账,则绝非事实;如果进一步说中国的学者都是采用像他说的那种方法,在解释古代文献方面创造了奇迹,进而得出完全不可靠的结论,则比较荒唐了。其实我们的学者研究古籍校勘和解释方面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

我们知道,研究词义,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究其所以然;不仅要求证一个词含有某义的用例,而且还要进一步探索一个词为什么会有某义的缘由。只有了解了词义的所以然,详悉语义的来龙去脉,才有助于在阅读中深刻地理解它。从考证具体词义而言,历代学者在长期的训诂实践中已经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后代学者在此基础上,有归纳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考察古社会以及比较互证等方法,有归纳为据古训、破假借、辨字形、考异文、通语法、审文例、探求语源等,都是获得了历史证明的有效方法。这里谈谈人情事理和时俗制度对考证词义的作用。 一、揣摩人情事理考证词义

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解释词义时,揣摩人情事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如《红楼梦》第二回: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语大字典》把词句列为僵硬;不活动义项下的书证,这就发生问题了:一是有什么动物死而不僵硬?为什么单单说百足之虫?二是原文引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事实上,古代汉语中除了僵硬还可以作倒下解释。如《战国策·燕策一》的乃阳(佯)僵弃酒《汉书·眭弘传》的僵柳复起都是用这个意思。百足之虫,所以死而不倒,是因为扶之者众也,即还有百足支撑着躯壳。可见死而不僵是形容架子不倒的,用这句话来形容行将崩溃的封建家族自是最为形象的了。 类似的还有。如《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商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在上古汉语中是打盹的意思。秦孝公会见商鞅,因为话不投机,秦孝公不感兴趣,所以才时时睡,弗听。如果把解释成睡觉,显然不合情理,而且,如果真是睡觉,也不能说成是时时睡 再如《国语·周语上》: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后汉书·黄香传》: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国语》所引用的是密国国君的母亲对康公说的话,《后汉书》则是黄香自称,如果把小丑理解成现在同行的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都是不合适的。 二、考察时俗制度考证词义

古籍多记载古时候名物典章礼俗制度,解释这方面词句时,一定先得弄清有关方面的知识,否则就会误解。例如《老子》六十二章: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


如坐进此道。有的人解释是通假字。洪城先生引用孔颖达曰:古之献物,必有以先之,并且皆以轻物先重物,从这个解释中看这一句没有更深的解释。又如《礼记檀弓下》:杜蒉入寝,历阶而升。有的人解释历阶登阶,不恰当。就是抢上超前的意思。《孟子·离娄下》: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吕氏春秋安死》:径庭历级,非礼也。《礼记·曲礼上》记载登阶礼俗说: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郑玄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级,等也。涉等聚足,谓前蹑足一等,后足从之并连步,谓足相随不相过也。这是古人礼俗。但杜蒉为什么要历阶而上呢?杜蒉虽是一介武夫,但也不至于不懂得这个礼法,只是这里要表现他敢于不拘礼俗而越职谏诤的品质和粗犷豪爽的性格,所以才让他违反礼俗,历阶而,就是一步一个台阶地跨上去。如果只是一般的登阶,就不能表现杜蒉的性格了。

人们的物质生活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意识。语义的发展变化说到底无不是在人类物质生活的推动和影响下进行的。只不过有的直接(物质生活改变了,词义亦随之而变)有的间接(物质生活通过思维的折射而反映到语义域中)、有的明显有的隐约而已。而语义学家则在这个前提下,更多地注重人们的社会生活怎样决定、影响和推动着语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利 古汉语词义的历史考证法.辞书研究198610月。

[2]苏宝荣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谈古汉语词义考证的系统性和实证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7月。 作者简介

邱勇雷,男,江西上饶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文学论。南英,女,云南怒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文学评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HS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