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北京同仁堂文化的长寿基因》,欢迎阅读!

北京同仁堂文化的长寿基因
北京同仁堂的前身是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乐氏家族的乐显扬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始创同仁堂药室,之后历经数百年,其间既有供奉御药、盛名海内外的辉煌,也有经营不善、外股典让的窘境,更有社会大动荡时期的内外交困,难以维系的困境。但北京同仁堂在大浪淘沙之后生存下来,并在解放后获得新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为北京同仁堂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同仁堂这棵300多年的老
树发出了新芽。在这数百年风风雨雨中,同仁堂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北京同仁堂企业文化的形成 北京同仁堂334年漫长的发展史,正是同仁堂企业文化逐步形成、积累和丰富的过程。这个形成过程,可以说是同仁堂企业文化从初创到形成,再到发展的一个扬弃的辨证过程,折射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耀眼光辉。北京同仁堂企业文化的形成集中反映在五个方面: 1.起于“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立业之本。北京同仁堂的肇始之祖乐显扬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唯医药为最”。并有言曰:“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应症耳。”他毕生精研方药,所制售的丸散,必求地道药材,谨遵炮制之规,取效颇佳。并于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同仁堂药室。堂名“同仁”,是乐显扬亲自拟定,其言:“„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这就为同仁堂的日后声誉鹊起奠定了基础。 2.行于“方簿配本、传世堂训”的价值规则。同仁堂文化是在专有技术的积累和严格的标准化进程中体现出文化价值的。建设同仁堂药典、目录,实现专有技术积累和标准化进程,是同仁堂企业文化日益走向成熟的基本保障。根据同仁堂的历史文献记载,清代初年北京乐氏的四世祖乐显扬“喜阅方书,辨药味地道疑似”,“凡所有丸散,无不依方炮制,取效有年”,对古方进行重点研究和临床实践,为同仁堂立配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乐氏五世祖乐凤鸣创立同仁堂,更是博览群书,汇成一书。这“一书”指的是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该书收载宫廷秘方、古方、历代验方362首,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和工艺规范。 3.处于供奉御药和同业竞争的环境压力。同仁堂因其制售药品疗效显著,名声远扬,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从此取得了官商一体、财势两旺的垄断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是预领官银和增调药价。同时,同仁堂借承办官药的特殊身份,再加上资本雄厚,名望卓著,执成药业的牛耳,垄断了当时“南有漳州,北有祁州”中国两大传统药市之一的祁州药市和其他中药市场200余年。 4.成于领导人物的个人贡献。一个企业文化的创建,即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企业的领导人物,特别是企业初创者的价值观念,为企业文化的未来演变与发展确立了一个持久的基础。同仁堂企业文化悠久而丰富多彩,与乐氏家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做出的价值取向和卓越才华难以分开。上可以溯至铃医先人、起于创建药室、成于药铺、兴于重振、立于乱世、转于国营,下可以诉至今日新人能人辈出,无不循“同仁”、古训,却顺应时代的变化,丰富和发展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哲学。 北京同仁堂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北京同仁堂企业文化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精神为代表,以仁、义、理、智、信为要素的传统文化精髓,无不贯穿在中国管理思想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特别是像同仁堂这样饱经历史沧桑的老字号企业的文化发展。 在300余年的发展史中,同仁堂不但讲求科学的合理性,而且极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同仁堂自乐显扬创业至今,所遵奉的发展道德是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他总体概括为“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生存发
展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工艺道德观;“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生产道德观;“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道德观;“做人以德为先,待人亲和友善”的行为道德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充分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道德思想,也是孔子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反映。 同仁堂历来主张“以义取利,义利共生”。这是同仁堂风雨334年始终恪守的价值观。其中深刻地反映出同仁堂文化的价值基础源于儒家思想中有关义利的阐述,与“义利并举,义以生利”如出一辙。在“以义取利,义利共生”的价值观引领下,今天的同仁堂同样没有失去市场,反而赢得了更多的消费者。近几年,同仁堂经济效益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1年同仁堂集团总资产已达31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1亿多元。 同仁堂历来崇尚“以礼治业,长治久安”。同仁堂经历了不同制度文化下的社会形态,无论在价值观、道德观还是制售工艺上,都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规则和意识行为规范。“同修仁德”,自创立“同仁”便明确确立。“济世养生”,从立业中医药就给予阐明。制售工艺的标准化、规则化,更是同仁堂代代严守的祖训堂规。同仁堂以礼执业、治家、度乱世,保持了独特的自主的企业文化特色。 同仁堂历来强调“好学近智,智而不惑”。同仁堂文化源于其孜孜以求地学习和兼容百家之学的精神,以好学精神,实现了长久发展。用今天的话说,同仁堂在初创时期就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有据可考,从铃医时代乐廷松广习中医药经典理论和方药著作,乐显扬收集宫廷秘方、古方、民间验方以及祖传秘方,乐凤鸣善于总结前人制药经验而成一书,乐平泉业余精研古人方剂,成数百新药,无不汲取着外来优秀中医药的精髓和内容。 同仁堂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使得北京同仁堂不断发展壮大。从体制上看,集团化后的北京同仁堂得到整体实力的加强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目前总资产近20亿元,共有6000多名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其中包括160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集产供销、科工贸、资产经营一体化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从产品上看,同仁堂拥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产品就有800多个,常年生产24个剂型、400多个品种,并有47种产品荣获国家、部级、市级优质产品称号,其中有享誉中外的同仁堂“十大王牌”和“十大名药”,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产品就有十个,并形成了近50个拳头产品,销售额在全国中药行业名列前茅。从市场网络看,同仁堂拥有覆盖全国、辐射世界的市场销售网络,销售渠道不仅畅通,而且逐年扩展,并在牢固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向海外扩张,目前已在香港、马来西亚、英国伦敦、澳大利亚等地建起了同仁堂分公司。从品牌看,同仁堂有享誉世界的名牌优势。“同仁堂”商标已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在国外,“同仁堂”商标已在马德里协约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英国、印度尼西亚、韩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 北京同仁堂企业文化的长寿基因 企业都会有一定的存活期。一个跨国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是40至50年,如1970年跻身美国《财富》“全球 500强”之列的跨国公司到1982年有 1/3销声匿迹了。有研究表明,在日本与欧洲,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12.5年。在中国,有报道说,新创办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 5年,公司中很少有像人类一样拥有长达75年的平均生命周期。当然,也有长寿公司的实例,但屈指可数。如Stora公司,它是一家纸张、纸浆与化学药品的生产厂,它诞生之初就是一家公有公司,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美国著名学者阿里·德赫斯在他所著的《长寿公司》一书中提出了公司长寿理论,并提出了长寿公司的四点共同的关键要素:一是长寿的公司对自己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二是长寿的公司要有凝聚力,员工有较强的认同感;三是长寿的公司
是宽容的;四是长寿的公司在财政上是比较保守的。应当说,西方的公司长寿理论对于中国企业走向长寿有着很好的参照互鉴价值。它至少说明,一个由纯粹中华传统文化铸造的企业(如同仁堂)与西方长寿理论走向殊途同归的实践道路,说明现代企业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下生存和发展。 长寿现象是同仁堂漫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支撑这一长寿现象的内在动力源泉,正是根植于同仁堂文化沃土中的长寿文化,同仁堂长寿文化是同仁堂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同仁堂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扬。同仁堂企业文化的“仁、义、礼、知、信”的基本内涵,与他长寿文化的创新、认同、宽容和财务保守的本质特征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正是同仁堂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才会有同仁堂企业文化独到的特定内涵,也正是这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才会产生出同仁堂独特的长寿文化特征。 而这一长寿文化特征,更加印证着一个道理:优秀的长寿文化品质一旦形成并成熟,就会决定或引导着长寿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里继续保持长寿发展的可能。(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n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