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语文九年级下册一课一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2022-10-12 19:05:5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9年人教语文九年级下册一课一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欢迎阅读!
古诗词,诵读,下册,课外,人教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面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词人独特的人生态度。

B.下片“萧瑟”二字,意谓风雨吹打树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D.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 2.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做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答案 一、

1D“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有误。应该是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2答案 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态,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解析 结合对词语含义及诗句大意的理解,体会词人当时的内心感受,以及此感受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

3答案 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了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解析 根据对词句大意的理解以及关键词“相迎”可确定为拟人。表达效果要结合语境,体会词人的心情。

4.答案 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解析 人生感悟要结合词句大意来分析:性格特征要紧扣“也无风雨也无晴”体会。 5答案 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却表达了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 根据题干的提示“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可确定写法是以小见大。分析时,重在回答“大”的方面,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1.答案 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解析分析词的思路,即在理解全词大意的基础上,依次归纳概括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的内容、情感。

2答案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 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解析理解下阕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逐一分析所包含的不同情感。 三、

1BC B“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作者只是“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C“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概括不当,应为“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2.答案(1)“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2)“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3)“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 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意对即可) 解析要在理解全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抓住题于中的“感叹”“宏愿”结合语境,依次分析“感叹”和“宏愿”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答案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 词句大意为“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更多的光辉”表面是写“斫去桂树”一事及其结果,实际是要借此表达内心的坚定信念,据此可确定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象征(或托物言志)。具体言的什么“志”,则要结合写作背景,以及对全词大意的把握具体作答。

4答案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解析 浪漫主义手法的具体体现形式有想象、夸张、比喻等。结合对词句大意的理解,找出采用了想象、夸张、比喻手法的词句,结合词句内容具体分析想象了怎样的场景,是怎样运用比喻或夸张修辞的。 四、

1答案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解析 描绘画面要先理解词句大意,然后发挥想象,通过适当添加必要的修饰语使描述语更有画面感。

2.答案“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解析 抓住关键词,分析该词句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即可。

3.答案 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解析 要结合对全词的理解,把握末句所抒发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ev.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