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上海情结》,欢迎阅读!

上海情结
中文系2班 10120110212 虞逸君
作为在上海生活了19个年头的土著,上海在我心中既不是高楼大厦的代名词,也不是购物天堂的象征,相反,我爱张爱玲笔下的十里洋场,也爱王家卫镜头里的老上海,那样一个充满迷情,暧昧,流离,独特的老上海。
它可以是穿梭在狭小弄堂里里打着铃的凤凰牌自行车,也可以是早晚都会发出嘎吱嘎吱声响的蝴蝶牌缝纫机,或者可以是头发梳的油亮西装笔挺的绅士手中的万宝路香烟,哦对了,还可以是娟秀的女子头发上散出的淡淡的蜂花牌洗发水的味道,当然了,印象最深的还是旗袍。我时常走在两旁种满法国梧桐的马路上,想象着若是时光倒退,那么路上走的并不是衣着时尚夸张的路人,而是穿着旗袍,显出婀娜身姿的女子,穿的是当时流行的暗玫瑰红的锻锈旗袍,上面刺的是精致的小朵玫瑰花图案。这样幽雅地走在马路上,穿行在法租界,石库门弄堂,百乐门舞厅和旧外滩。我想我的爱从上个世纪就开始了,延绵不断,就像电影《烟脂扣》里,梅艳芳对张国荣演的十二少的爱,从前世到今生,灵魂穿越整整一个世纪。就算我不过是八十年代出身的孩子,却依然痴迷于上海的历史魅力之中。
这些充满特色的、只属于上海的画面的背后灌注的是博大精深的上海文化,虽然这种文化偏向阴柔而功利。现在普遍流行着一种说法:上海人很排外。不难理解这样评价的产生。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比喻,上海就是梁朝伟——他优雅而阴柔,目光忧郁神秘,十指修长。梁朝
伟的经典形象就应该是散着西装的纽扣,手里晃荡着彩色的酒,侧着清瘦的面孔走入夜晚他适合活在灯光摇曳的都市里,独自徘徊游走,只拖着自己的影子。他看上去寂寞,所以上海使人寂寞。白天的上海繁忙节奏快,让初来乍到的人很难适应这样的节奏,地铁里人挤人的烦躁气氛,公交车上坐满人也很安静的环境,写字楼前白领拎着公文包步履匆匆的脚步……真的让人喘不过气来。而到了晚上,上海摇身一变,变成了霓虹灯下五彩的天堂,流光交错,不论是饭店里玻璃杯与玻璃杯的不断碰撞,还是南京路淮海路下穿梭的人流,抑或是舞池中年轻人因扭动甩动着的头发……让人很难适应从白天到黑色,从忙碌到狂欢这样的改变。这就是上海,多变的上海。这就是上海人,永远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去插手与自己无关的事……这大概或许是被人说“排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吧,因为上海人很“精”。若是有事请求上海人帮忙,我们绝对不会像北方的人一样拍着胸脯说一定给你办到,而是充满不确定的语气回答你。我们并非冷漠,而是只有等事情完全办妥,才会答复你,一句话概括就是“先小人后君子”,我们不排外,相反,若是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能人,我们会很崇敬。若你真正用心走进上海,不带任何的有色眼镜,你会感叹于她海派文化的独特与博大精深,那一口软软糯糯的沪语,那婉转悦耳的沪剧,那充满江南特色的上海饮食文化,那茶香四溢的上海老茶馆……你定会爱不释手的。在中国,没有哪个城市比上海更具有小资情调,曾经有人列举过上海小资的生活方式——去汉源书屋偷闲、去仙踪林打牌、去九重天看夜景、去香樟花园发呆、去真锅喝咖啡、去浦劲跳舞、去东魅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L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