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酒文化-嘉兴学院选修课《酒的品评》论文

2022-08-12 04:52: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谈酒文化-嘉兴学院选修课《酒的品评》论文》,欢迎阅读!
嘉兴学院,酒文化,品评,选修课,谈谈
谈谈酒文化

作者: 单位: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夏朝到明清到现在,酒俨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无论从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是现在的各种节日习俗,酒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调节着各种情绪。当然这并不是说明,每个国人就拥有强大的喝酒能力,这也是因人而异,也与众多因素有关。对整个中国文化言举杯共饮是最好的酒文化的诠释,是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最热烈欢迎。

关键词:酒的历史、酒的分类、酒与习俗、酒的功能、酒量差异 正文:

在这学期上了酒的品评与鉴赏之后,对于酒的文化有了相关的浅显的一些了解,接下来就学的知识粗略谈谈想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是从小我们就学习的句子,也反映着一种热情洋溢的友好,当然这与中国的酒文化也有一定的联系。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追溯起来,分别是黄帝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自然发酵,在这个发展的途中,酒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因为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也是中文化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酒的发展分别经历夏朝、商代、周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时期、明清时期。在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商人善饮酒,固此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最早已知的青铜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做酒有了成套的经验,出现了“长勺式”和“尾勺式”,这种专门以制酒卫生的氏族[2];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代乡饮酒俗,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贤者为宾。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这即是周代的“酒仪文化[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对酒的记载有很多[2];秦汉经济繁荣,酿酒业自然也就兴旺起来。秦汉年间出现“酒政文化,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代基本酒文化能,以乐为本是汉酒文化的精神内核。秦汉以后,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礼严格。而东汉末年,酒文化从以乐为本向以悲为怀的转变;秦汉年间提倡戒酒,到魏晋时期,酒才有合法地位,酒禁大开,允许民间自由酿酒,私人自酿自饮的现象相当普遍,酒业市场十分兴盛,并出现了酒税,酒税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因此就有了“酒才文化[2];唐宋时期的酒文化是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酒催诗兴”是唐朝文化的最凝练最高度的体现,在这期间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战风行,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丰富,更接近我们现今的酒文化。酒业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强调名牌的文化个性;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饮之风,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金代有着烧锅酒文化[2];元代出现了烧酒,此外,宋代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明代起义烽烟不断,清王朝不御外侵,


百姓四处迁徙避患,地域文化的形成促成“酒域文化”的产生;明清以后,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这就是酒在中国一步步发展过来的历史在这没发展一步的过程中都孕育着中国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成果。

根据现在关于酒的定义,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学名乙醇)是其主要成份,此外还有水和众多化学物质。酒进入人体内具体的过程是,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动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

酒的分类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根据生产方法的不同分为:蒸馏酒、发酵原酒、配制酒;根据酒精含量的不同分为:高度酒、中度酒、低度酒;国内普遍采用的是商业分类法:白酒、啤酒、葡萄酒、果酒。随着制酒工艺的科学化、现代化,当代酒的品种、类别已不可胜数[3]。不同品种的酒具有不同的性味功效,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着能驱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温阳祛寒,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也能补益肠胃。总结起来,酒的功能要素就主要有,酒是美好物品的象征,是表达心意、寄托感情的媒介;酒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作用;酒具有兴奋作用,喝酒之后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大脑受到刺激,情绪激昂精神振奋,思维活跃;酒具有亲和力作用,酒宴上轻松愉快的气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酒具有麻醉的作用,在麻木状态下,思维得到抑制,心灵得到安宁,但是一般状态下这是具有消极作用的情绪。

对于中国而言,最多的、最主要的还是白酒,因此,下面着重介绍一下白酒。 白酒品种繁多,但是都是用粮食酿造的蒸馏酒,是世界七大蒸馏之一,在中国以外被统称为“maotai,因为茅台酒是最早在世界被人认识的中国白酒[3]根据曲种不同,白酒分为“大曲酒”和“小曲酒”。大曲曲块大,主要包含曲霉菌和酵母;小曲曲块小,主要包含毛霉菌、根霉菌和酵母。霉菌将粮食中的淀粉分解成糖,酵母再将糖转化为酒精[3]小曲发热量低,主要应用于南方湿热气候。中国大部分名酒产于北方或西南夏季气候凉爽的四川,都是大曲酒。大曲酒根据配方口味已经确立的大致有五种香型。分别为酱香型、浓香型(泸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兼香型[4]

酱香型以贵州茅台、四川郎酒为代表。这类香型的白酒香气香而不艳,低而不淡,醇香幽雅,不浓不猛,回味悠长,倒入杯中过夜香气久留不散,且空杯比实杯还香,令人回味无穷[4];浓香型酒以四川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具有芬芳浓郁、棉柔甘冽,香味协调,入口甜,落口绵,尾净余长等的特点[4],这也是判断浓香型白酒品质优劣的主要依据;清香型酒是以山西汾酒为主要代表,其酒气清香醇正,口味甘爽协调,酒味纯正绵软[4],主要以我国老白干为主要代表;米香型酒指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的一类小曲米液,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酒种,米香

[4]

型酒香气清柔,幽雅纯净、入口柔棉、回味怡畅、给人以朴实纯正的美感,以桂林三花酒、全州湘山酒、广东长东烧酒等小曲米酒为代表;兼香型酒,通常又称复古型,即兼有两种以上主体香气的白酒,这类酒在酿造工艺上吸取了清香型、浓香型和酱香型酒之精华,此酒以董酒为代表,兼有大曲酒的浓郁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棉醇和、落口舒适甜爽、风格独特[4]。这几种香型只是中国白酒中比较明显的香型,但是,有时即使是同一香型白酒香气也不一定完全一样,即使同属于浓香型的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古井贡酒等来说,它们的香气和风味也有显著的区别,其香韵也不相同,因为各种名酒的独特风味除取决于其主体香含量的


多少之外,还受各种香味成份的相互烘托、缓冲和平衡作用的影响。

好酒当然会有好的环境来承接,因此中国节日成了就文化的主要载体。春节是一年一度的大节日,在这一天里,每个人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灯节,始于唐朝,为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5];中和节为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据说可以治疗耳疾,因此又称为“治聋酒”[5];清明节,因为是时寒节期间,饮酒可以增加热气,也因为饮酒可以暂时平缓人们悲痛的心情,以此来悼念亲人,钦此,清明节也喝酒[5];端午节喝酒是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5];中秋节,饮酒则是为了庆祝亲人团聚,喝酒赏月是重要的活动[5];重阳节,又称茱萸节,有饮酒登高的习俗[5];除夕是过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是家人团聚的时候,是最为丰盛的时候,这里喝的酒就是守岁的“饮年酒”[5]。当然,除了这些节日之外,任何时候只要想喝酒都可以找到理由,比如朋友小聚,家里红白喜事,或者心情愉快等等。酒已然成为中国文化、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中国有悠久的酒的文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很能喝酒,酒量也是因人而异的,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其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是酶的活性和数量,酶的活性越好,数量越多的人喝酒越厉害;第二个是,遗传的影响,因为某些解酒的物质遗传产生,不能在体内增生,比如,醇脱氢酶和醛氧化酶;第三个是乙醛氧化酶,乙醛氧化酶对人体的刺激比乙醇强多倍,更容易引起脸红、跳、头晕、恶心等。因此,酒量会因人而异。

最后以一首诗来结束文章“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情、此境便是中国文化里对酒的依赖与喜爱,深入在每一个人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论语》.中国书店. 19903.

[2] 李争平.《中国饮酒文化.时事出版社.2007:31-33.

[3] 吕思勉.《中国文化通史》.海潮出版社.2008:16-1743-44.

[4] 能势晶,赵惠明,冯德明,.《酒和熟化的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2011.1 :102-104.

[5] 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20232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5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