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人物大作用——鲁迅《故乡》中不容忽视的人物:宏儿》,欢迎阅读!

小人物大作用——鲁迅《故乡》中不容忽视的人物:宏儿
作者:肖继浩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第7期
鲁迅的小说《故乡》因其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选入中学课本近40年了。笔者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让学生理解这篇小说是有很大难度的。本文依据教学实践,从帮助初中生理解这篇作品的角度出发,谈谈宏儿这个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一、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通读全文,可以发现宏儿在小说中就如情感的一条红丝线,着墨不多,但极其重要。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抓住宏儿这一线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可以带领学生探索作者在文中的架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交互式结构。
现在时的“我”和闰土,“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没有共同的话题,没有共同的语言,而过去时的“我”和闰土则无话不说,亲密无间。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是过去“我”和闰土关系的翻版。他们有共同的话题,没有身份的隔膜。不仅如此,这种结构更是指向了未来,过去时的“我”和闰土关系是那么美好,可现在呢?我们不得不思考: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未来是否会像现在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关系?老一代之间的关系是否会轮回到新一代人身上?就这样,宏儿和水生,过去、现在、将来,“我”和闰土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交互式的结构。这样探讨下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闰土的形象和作者的心绪。
二、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小说中刻画的重要人物形象就是闰土和杨二嫂,但宏儿这一人物设置对刻画这二者的形象有着极为重要的反衬作用。《故乡》中闰土的形象前后相差很大。少年闰土活泼、知识丰富,是“我”记忆中的小英雄形象。然而,中年闰土却饱经风霜,麻木迟钝,特别是他的一声“老爷”,让“我”顿感诧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便不复存在。过去的友好与现在的卑微所形成的巨大差异让“我”突然转移到现实中来,隔阂之深竟至如斯地步。但宏儿和水生在短时间内所形成的亲如兄弟似的朋友关系,衬托出“我”和闰土之间真诚、友善的关系被这种血淋淋的现实存在的封建等级观念所打破。宏儿坐在船上还想着水生和他的约定,一下子把“我”拉到与闰土的美好中去,这份纯真的情、纯洁的心,冲击着那被扭曲的人性。
再看杨二嫂的形象。杨二嫂在“我”与宏儿美好的谈话中出场了,她尖酸、庸俗的吹捧打破了“我”与宏儿闲谈的温馨场面,宏儿那种天真无邪与杨二嫂自私、行为卑劣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对杨二嫂类的人物感到可憎可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反衬这种艺术描写手法,不仅加深印象,更有助于理解作品中人物的丰富内涵。
三、在表现小说主旨上的作用
在整篇《故乡》里,笼罩着一股悲凉的气氛。可以说,《故乡》是黯然无色的,毫无生机的。正是在这毫无生气的《故乡》里,却“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他的出场给《故乡》增添了一股活力。也让“我”看到了希望所在。“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然而,受历史所限,鲁迅当时显然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希望在哪,人们应该过什么样的新
生活,但是,他坚信希望所在。他的这种对新生活的希望就寄托在了以宏儿为代表的下一代人身上。
同时,宏儿身上表达了浓浓的乡土情结。在离开故乡时,宏儿坐在船上,问大伯什么时候再回来,因为此时还想着水生邀他去他家玩。也许,“我”和闰土之间,当年也有过这种约定,也有过类似宏儿这样的感情。这正是鲁迅先生浓浓的乡土情结之表现。鲁迅对故乡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鲁镇,于是,借宏儿之口,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土情结。通过宏儿想着与水生相约的美好场面,表现出作者希望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宏儿虽然是全文着墨不多的人物,然而不容我们忽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引导学生抓住宏儿这一人物设置,有利于中学生深入体会这篇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有利于理解鲁迅作品的伟大之处。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关志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s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