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观察力的论文

2023-01-26 06:1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教育观察力的论文》,欢迎阅读!
观察力,幼儿教育,论文
幼儿教育观察力的论文

幼儿教育更重要的是启蒙,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教育场所。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幼儿教育观察力的论文! 幼儿教育观察力的论文

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生长点,而人类发展的生长点在于智力。智力是人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因素。

观察力是指迅速、准确、全面反映客观事物典型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它是智力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幼儿时期有一定的发展,但并未成熟。幼儿期是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个人生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里,绘画作为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美术活动,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画为心声,绘画的儿童常常把自己的各种情绪倾注于绘画中,当孩子拿起画笔,“涂鸦”的线团交叉、穿插,仿佛是思维轨迹在延伸,渐渐地组成了形,形体添上色块……。“涂鸦”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反映,对儿童智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并有利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感知事物的基础,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观察能力的提高对促进幼儿的审美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术教学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客观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观察是学生描绘事物和表达审美感受的前提,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

一、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在一定的目的和任务支配下,按照一定计划进行的知觉活动。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越具体,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由于幼


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观察的随意性,他们的“观察”严格来说是“看”,包含观察成份,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在实际教学中还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嘴说上懂其实没有真正理解,对任务细节并不清楚,还有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忽视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此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课题要求,在辅导前教师首先要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讲明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指导学生从事物的形态、色彩、内部结构等特征着眼,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减少观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然后,随着观察的深入和观察行为的增加,教师要不断提醒、督促学生目的和计划的实现。这样学生的观察力就会在教学中不断得到提高。

二、教给学生整体观察的方法

整体观察,是指一眼看到整个被画的对象,而不是将视点焦聚对准对象的某一部分,抓住对象的整体特征。也就是说,作画前不要急于动笔,无论所画对象颜色如何丰富,形态如何繁多,内部结构如何复杂,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去把握所要描绘的对象,将所描绘对象看成完整的一个整体,强化第一印象。在作画过程中保持并深化第一印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表现力都有着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整体观察习惯,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画面不分主次,比例失调等常见毛病。所以从整体观察入手,局部观察落实,最后调整统一是最切合实际,最有效的观察方式。

三、教会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深入观察

分析、比较是观察的深化。要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形象,如物体间的.大小、形状、位置、比例、色彩等,必须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学习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到物体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进行表现。具体讲,如要将各物体间结构比例画准确就必须进行分析、比较,也就是说,画左边的物体时,就必须和右边的物体进行反复比较,画上边的物体时要参照下边的物体,画大的物体时要看它和小物体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作画中少走弯路,及时、准确地表现形象。

四、注重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bl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