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化

2022-11-15 01:22: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扁平化》,欢迎阅读!
扁平化
扁平化:现代企业管理之道

2006-05-12 09:01:34来源: 中华企业内刊网 作者: 跟贴0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管理者来说,现在必须记住一个崭新的名词:扁平化。扁平化这个词在新一代管理师们的著作中频繁出现,在谈论组织革新与组织改造的时候,少不了要谈到它。



层级结构



要理解扁平化,先得从与扁平化相对应的一个词“层级结构”谈起。



传统组织的特点,表现为层级结构。一个企业,其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组成一个金字塔状的结构。董事长和总裁位于金字塔顶,他们的指令通过一级一级的管理层,最终传达到执行者;基层的信息通过一层一层的筛选,最后到达最高决策者。



传统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源于经典管理理论中的“管理幅度”理论管理幅度理论为,一个管理者由于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随着下属人数的增加,可能存在的相互人际关系数将呈指数增加,信息量和管理难度也是如此,当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超越了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范围。而且越往高层,一个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下属越少。通常,基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15-20人,中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10人,高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7人。



当一个组织的人数确定后,由于有效管理幅度的限制,就必须增加管理层次,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呈反比。



在传统管理模式之下,当组织规模扩大,管理幅度又有其极限,管理层次就会逐步增加。那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员工人数可达几十万人,管理层次就更多了。据说IBM管理层最多时高达18层。




层级结构批判



传统管理理论大多是围绕层级结构的组织特点提出的,如“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十四条原则”就是如此。按照法约尔的理论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不能越级请示汇报这在传统理论中被奉为经典。但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经典管理理论,遇到了强大的挑战。如按照法约尔的理论IBM最高决策者的指令,要通过18个管理层最后传递到最基层的执行者,不但时间极其缓慢,而且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扭曲可想而知。



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但在目前遇到了二方面的强大挑战,一是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产生了一大批被称为“恐龙”的超级跨国公司,企业管理层次已经多得难以有效运作;二是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有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这种变化:“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葛洛夫为此提出了“十倍速变化理论”。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快速应变,具备极强的适应性。而管理层次众多的层级结构所缺少的恰恰是一种对变化的快速感应能力和适应性。



扁平化



如何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扁平化。企业规模扩大时,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扁平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的原因,一是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普遍趋势,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是与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而在分权的管理体制之下,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相对独立,扁平化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运作;二是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传统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为了不被淘汰,就必须实行扁平化;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传统的管理幅度理论不再有效。在传统管理幅度理论中,制约管理幅度增加的关键,是无法处理管理幅度增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T0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