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2022-12-26 05:37: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欢迎阅读!
群体性,述评,事件,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作者:刘潇雅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5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属于西方的集体行动范畴。西方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有传统范式、现代范式和新社会运动范式三种范式。国内多从性质、特征、引发机制和防治措施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基于群体性事件的个案实证研究以及建模并不多。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国外理论;国内研究

国际学界所使用的与群体性事件的相似性概念有集体行动、集群行动、社会运动、抗争政治、骚乱、暴动、革命等。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群体性事件可归入集体行动的研究范畴。 一、国外理论综述

西方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有传统范式、现代范式和新社会运动范式三种范式。 (一)传统范式:社会运动理论社会理学视角研究

传统集体行为理论关于集体行为参与者微观动机基础的两个基本假设是:集体行为的参与者是非理性的,情感在集体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研究的鼻祖勒庞整个理论的核心是心智归一法则. 布鲁默提出了由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三个步骤组成的循环反应理论。特纳租出集体行为的产生需要某种共同的心理,如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或共同的愤怒。20世纪上半叶,斯梅尔塞提出社会运动理论,提出结构性诱因、结构性怨恨、一般化信念、触发性事件、有效的动员、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六个因素共同决定了集体行为、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产生。

(二)现代范式: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

现代范式否认心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认为集体行动是社会生活的常态延伸,理性策略为其本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分子是参与主体。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为这一范式的代表。

资源动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卡锡和左尔德。他们认为:二战社会运动总量在美国得到很大的增加,而且在趋势上朝专业化与资源动员方向发展。

政治过程理论是目前在西方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运动理论政治过程理论强调社会运动政治性而非病理性的行为,同时重视组织、社会网络、机会和策略这样的中观和微观条件对社运动起源和发展。代表人物有梯利和麦克亚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新社会运动范式

社会运动范式盛行于西欧,其主要观点为:二战后的社会变迁导致新认同感和新价值观,而这催生了一系列社会运动。英格雷哈特和哈贝马斯是这一领域代表人物。

以上范式中的某些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可是从总体上来看,西方集体行动理论很难彻底阐明中国的群体性事件。 二、国内理论综述

从总的趋势来看,在大众的视界中,群体性事件从早前的闹事等负面认识,转为中立甚至有积极意义的认识,其正面价值的认识正在逐步被各方接受。

当前国内群体性事件复杂多元,其基本特征大致为: 多为传统的地方性抗争;使用含暴力和低暴力的非法抗争手段;一般属于工具主义的抗争,以谋求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目的,没有反政权反体制。

于建嵘将群体性事件分为维权行为、社会泄愤事件、社会骚乱、社会纠纷和有组织犯罪五类。应星也以组织程度和合法性程度对民众抗争行动进行了分类。张荆红将群体事件分为利益主导型群体事件和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两类。王来华和陈月生、王国勤、王赐江也进行了可借鉴的分类。

学界从各个视角对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马基教研室课题组和窦宝国将其归因于社会转型。岳光辉、万大娟持、于建嵘、吴秀荣、付伟指、刘宏锋、龙汨等人认为体制内参与、制度化参与严重不足,权力监督体制不健全。窦宝国、郑杭生、夏金梅、王学俭、张智、赵守东、戴群策、尹显英和聂军等学者认为群众利益受损,利益分配机制失衡,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是重要原因。傅金珍、窦宝国、龙汨、郭彦森、柏骏、陈华森、于建嵘、聂军、李渊清、王莉、刘孝云、窦宝国、许珂和张悦等学者认为政府权力失范为原因之一。陈华森、戴群策、尹显英、王诺等学者指出了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与权利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戴群策、尹显英、柏骏、范小军、张悦和龙汨还认为目前法律法规不健全,民众法律观念淡薄,政府制度化的能力有待提高。于建嵘、陈晋胜、安明贤、王俊海认为非理性社会心理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针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不同原因,学者提大致从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处理三个角度进行了思考。学者事前预防机制建设方面的共同主张为,完善利益表达途径,强化民主制度设、保障言论自由,创新组织机构、发展第三部门、建设多元诉求体制。事中处理机制方面的共识为,及时处理、信息透明、舆论引导、稳定局面、满足正当利益等。事后补偿机制方面普遍建议从心理关怀、利益补偿、舆论澄清与引导、教训总结等方面着手。在三个阶段都有不同方式及程度的体现的是利益协调与平衡、协商沟通与媒体引导等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对特定群体性事件进行了研究,有的针对特定群体进行了研究,有的就某一类型的时间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事件发生的机制及其应对策略,有的开始尝试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进行建模。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有:应星借、张荆红、李晨璐和赵旭东以及肖唐镖。 三、结语

国外的相关研究研究时间比较长,解释现实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理论较为成熟。而中国对群体性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学界对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研究多集中于对其性质、特征、分类、原因、对策的抽象分析上,多定性研究而少定量研究,少实证、建模等科学研究,在分析中常会加入主观价值因素,缺乏客观中立科学的研究。从功能性角度看,除个别理论外,目前国内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视角,在中观的不同类型的事件和微观领域的个体行为机制方面少有研究理论的现实解释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

[2] 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J].开放时代,20083.

作者简介:刘潇雅(1987- ),女,山西大同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方向:政治会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3P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