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医学诺贝尔之路(1913):免疫的另一面》,欢迎阅读!

医学诺贝尔之路(1913):免疫的另一面
医学诺贝尔之路(1913):免疫的另一面
爱德华·詹纳
1798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发现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一成果标志着免疫学蒙昧时代的结束。尽管当时的人们对种牛痘还是心存疑虑,甚至有人认为种牛痘会使人长出牛头、牛角或成为怪物,但牛痘的确切效果还是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当然,那时的人们不可能也没有条件去搞清楚种痘的免疫学原理。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病原生物学飞速发展,以巴斯德和科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病原生物学家发现了多种致病微生物。人们也终于观察到当感染过某种病原体并痊愈后,人体会对该病原微生物产生免疫现象。巴斯德将灭活的炭疽杆菌制成死菌苗进行预防接种;甚至连尚未发现的狂犬病病毒都被减毒、传代后用于疾病预防。至此,人们才初步理解了琴纳牛痘疫苗的作用机制。到了十九世纪末,抗毒素血清被发现,贝林开始将血清疗法(被动免疫)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此后,形形色色的免疫接种开始风行,除了细菌蛋白之外,植物来源和动物来源的各种免疫治疗也纷纷出现。种种激动人心的成就标志着免疫学开始进入科学时代。
然而,正当人们欢呼免疫疗法的神奇之时,不和谐的问题也接踵
而至。在利用免疫接种或者血清疗法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常常会有患者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与利用轻微感染建立免疫的医学理论相互矛盾。例如,科赫发现,当注射结核菌素时,结核病患者的反应要比没有得过结核的人严重得多;贝林也发现,个别动物对低剂量的白喉血清会产生严重不耐受;法国科学家查尔斯·里谢(Charles Richet)则更进一步,他发现狗对黄鳝血清反应严重,并且当狗第二次或第三次接触黄鳝血清时,不良反应要比第一次更加剧烈。
法国科学家查尔斯·里谢
这些现象该怎样解释呢?一部分人认为,也许是接受注射的动物之前已经摄入了一定剂量,在此次注射之后总剂量达到了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程度;另一些人则认为,某些个体可能对某种特定物质存在”高敏感性”,这将导致少部分人对小剂量的免疫疗法发生异乎寻常的严重反应。里谢一开始持前一种观点,不过后来他开始转向支持后一种说法。
为了弄清是否存在”高敏感性”,里谢在实验动物身上做了如下实验:首先,他在动物皮下注射了少量蛋白质毒素;2-3周后,里谢再次向动物注射了同等剂量的同一种毒素,动物立即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有些动物甚至在几分钟内就死亡了,有些动物则在反应后健康存活了下来。而当第一次给实验动物注射双倍剂量的毒素时,动物却没有发生不良反应。这一实验表明,动物对毒素的致命不良反应需要时间诱导。据此,里谢得出结论,这些不良反应并非毒素的累积所致,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h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