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囫囵吞枣想到的》,欢迎阅读!

囫囵吞枣想到的 ——怎样读书
相传,宋朝有一位叫陈正之的读书人,他每天都要看书,而且还要看很多书,不过 ,他看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的快,一目十行,一天就可以看几本书,但是对于书中的内容却没有做深入的理解。他的学识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他便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认真,甚至觉得自己的脑子长的笨,认为自己是一个愚蠢的人。后来,陈正之去向大学者朱熹请教,朱熹亲切的面见了这个想学习进步的后生陈正之,在了解到陈正之读书时的情形之后,便对他说:“读书,不在乎每天读了多少本,在乎的是你从这本书里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理解到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没有弄懂。读书要手到心到,用心去读,重要的是用大脑去记,用心去理解,即使你每天读大量的书,如果没有真正领悟到书中的涵义,而盲目的读书,那么学的知识也是零散的,不成体系。后来,陈正之听了朱熹的教诲,用心地钻研学识,终于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学者。
其实,囫囵吞枣的故事前半部分我早已知晓,但是当时知道这是一个成语,也知道成语的意思,却没有去深究其中的道理。而后面关于朱熹的讲话却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的。那天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去收集有关名人的故事,于是自己也去找了点儿名人的故事来读。结果恰好就读到了陈正之的故事。读了之后,我的脑海中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前也读了一些书,却从来也没有这种感觉,有的感觉可能就是和陈正之那样的感觉,读了不少的书,仿佛是什么知识都知道一点儿,可是真的就某个问题要做深入的探讨的时候却又说不上来了。于是,说的话,也没有什么理论根底。而且在这之前,我正好在读一本书,可是怎么也读不懂其中的意思。书看完了,自己的脑海里仿佛一片空白,就象没有读过一样。我真的觉得自己有一点儿笨。现在想起来,这样看书,看的越多,时间也浪费的越多,即使记住了某些个知识点,那也会显得支离破碎,不是完整的知识体系。记住的东西不一定被理解,但是理解了的东西却很容易被理解。说的真的是一点儿也不假。我们平时读书时,往往随便拿一本书来看(当然,娱乐性质的书除外。),仿佛是要证明自己今天读了书的,但是看的结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便想到了下一次看书一定要多问几遍自己,你用心读了吗?你理解到了吗?宁可一本书多看两遍,也不为了图数量而放弃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或许这样书中的道理自己会明白的越多。
其实不只读书是这样,我们做其它的事情也应该是这个道理。当一名教师,如果在上课之前,连自己都不明白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知识那学生能听懂吗?当一名农民,如果没有领悟到做农业的要领,试问,他又如何能种出好的粮食来呢/当一名软件开发者,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又如何开发自己的品牌呢?
我们每天都在和书打交道,为什么有些人读了书成了书呆子,只知道书上说,古人云之类的话语,让人听了就觉得有点迂腐,而有的人,书读的不多,但是却读的透,理解的深,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来井井有条。而成为了别人敬慕的大学者,恐怕这就与用大脑去读,用心去理解是有密切关系的。俄国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我们用心的去记去理解,我们才能这个阶梯上爬的越来越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