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

2023-11-09 09:3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欢迎阅读!
中班,幼儿,意识,培养,规则
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

作者:顾晓萍

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9

幼儿期是规则意识开始形成的关键期。但一方面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有限,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却难分辨是非对错,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幼儿初步表现出一些良好的規则意识,但不像成人表现得那样深刻、定型。游戏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能在游戏学习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品质。因此,在课程游戏背景下,笔者在教学实践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尝试改变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孩子被动学习,教师机械教导、重复训练练习的局面,以游戏化的形式帮助幼儿他律转化为自律,促进其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巩固。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中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不善于用理智来支配行动,教师空洞的说教和反面的嘲讽对幼儿的心理发展都毫无益处。因此,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应该精心设计,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景,利用讲故事、看图片、情景表演、做游戏等形式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辨别情节中人物行为的对与错,并进行情感迁移。在幼儿生活实践中以富有说服力的方式引导幼儿多听、多看、多想、多做,以生动形象的榜样来感染和影响幼儿,使幼儿从具体形象的教育中认知并掌握一定的行为准则,分清好坏、对错、美丑等,激发幼儿对不良行为规则的厌恶感,产生仿效良好规则意识的欲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游戏中,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这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教师有针对性地通过形式多样的小游戏,如情景表演、角色扮演、说唱等形式促进幼儿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方面的规则意识,为孩子成长播下健康的种子,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受年龄和性格特点的限制,中班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容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幼儿集体活动中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现象。教师与幼儿游戏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训斥、责备、威严的语气强迫幼儿学习,这会令幼儿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幼儿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正面引导、积极性的评价及友善的肢体语言,运用浅显易懂的标记或儿歌载体,将一些常规要求、品德教育等都融入游戏之中,用动作、图标等来帮助幼儿识记和理解,帮助幼儿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培养幼儿良好洗手习惯的过程中,在组织幼儿讨论如何洗手后,大家一起制作自己能理解的步骤图贴在卫生间里,让幼儿看懂了之后自己去实践。教师和幼儿一起在卫生间学习洗手,以图标的形式提醒幼儿主动按程序或规则操作。


陶行知先生还以种田为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脱离其一日生活来开展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要将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视作为其良好规则意识养成的,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渗透至各环节,在游戏化的户外活动、娃娃家游戏幼儿餐午睡等活动中实践自己的行为认知。同时,还要将扩展至幼儿的家庭和社区,鼓励幼儿在操作实践中跟老师学、跟家长学、跟社会学,不断验证自己的价值判断并进行纠正和调整。 幼儿良好规则意识,往往不是教师直接的结果,而主要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逐渐养成。对于传统教育中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与学生处于相互对立且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这一现象,陶行知先生作了尖锐的批评,指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这也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开展的活动,幼儿创造性地,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做,才能够达到教、学、做合的境界。

幼儿一日生活皆教育,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弱化其依赖心理,促进其主动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坚持做中教创造性地,创设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的游戏学习和生活环境。和幼儿一起开拓新的学习径,通过多样化的人际交往、游戏表演、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幼儿走出家庭和幼儿园小天地,学当小先生,教自己、教同伴、教老师和家人,习得更多知识经验,巩固良好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6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