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传播心理学解析“网红”现象

2023-11-21 00:3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运用传播心理学解析“网红”现象》,欢迎阅读!
心理学,解析,运用,现象,传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运用传播心理学解析网红现象

作者:尹博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5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网络红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草根偶像的诞生是大众文化的反映,但也对主流话语产生了冲击。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走红的起源和过程,探究其中的传播心理学问题。 关键词:网络红人;心理;传播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领大众进入一个崭新的自媒体时代,一秒钟会有人淡出公众视线,一秒钟也会有红人出现博人眼球。不论你是名人还是草根,你都有权利去评价去造势,甚至能变身成为万众瞩目的网络红人。如今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他们得以生存发展,不仅依赖网络这片肥沃的土壤,广大受众的积极互动更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1 网络红人现象概述

网络红人是在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人们视线,简单说来,他们依靠网络平台进行主动自我推销或被动走进公众视野,共同点是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最终在广大网民的评论搭梯中走向了舆论的巅峰。

网络红人也有其发展脉络,这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关系。第一代是文字时代,痞子蔡、安妮宝贝等一系列网络写手的走红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兴起,这一阶段处于风平浪静的良性利用阶段。而在之后的图文时代和宽频时代,视觉冲击成为主流。除了正常的自我表现,不少人开始误入歧途,性爱日志、裸照、虐猫照这些都成了他们搏出位、抢风头的手段,为了制造话题无所不用其极。 2 网络红人出现的方式

1自我加冕。在网络世界,只要你足够特别,足够张扬,就能在瞬间轰炸所有人的电脑。网络走红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行为,一种是被动推出。自我加冕是不少红人的通用招数,他们通常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通过各种方式占领贴吧、论坛的高地,可以说他们是自己持桨划入舆论的漩涡中心的。2005年芙蓉姐姐的出现拉开了草根网民自娱自乐的大幕,她的经典“S”造型也成为众网友模仿的对象,支持也好挖苦也罢,芙蓉姐姐确实在大范围的曝光中如鱼得水。芙蓉的成功范本点亮了无数草根的明星梦,在她之后一些列哥哥姐姐横空出世,掀起了一股网络热潮[1]

2)被动出镜。他人加冕也是网络红人诞生的另一种途径,不少草根或凭借出众的相貌或过人的才艺,被群众雪亮的眼光发现,在虚拟空间中赢得万千喝彩。除此以外,一些苦于没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途径发唱片的草根歌手也在网络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歌曲相比较出版作品显得有些下里巴人,但正是由于这种通俗性博得了广大网民的青睐。 3 成因与社会心理

1)个人表现欲的增强。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说是人们的第二生活空间,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幻想在网络中却可以生根发芽。在电脑屏幕的掩护下主题呈现虚拟状态,进入一个模糊的领域,这种模糊也是一种虚拟的权力,你可以将自己塑造成任何样子,只要你喜欢。这些网络红人往往具有强烈的表现欲,通过增加曝光来塑造自己满意的公开形象。

2)话语权的释放。网络红人最初主要出现在天涯、新浪和猫扑三个网站上,在网友的评论与转发中人气呈指数性增长。自由表达的权力在网络平台得到空前释放,平等的交流与表达打破了官方话语垄断的模式,形成了一种开放透明的大众话语新格局[2]

3)草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在提倡以人为本的21世纪,大众文化越来越成为主流文化,这种现象在传媒领域影响尤为深刻。越来越多的影视媒介开始在文化选择上迎合大众需求,文化的操纵权由精英阶层转交给了普通大众。网络红人是大众自己选择的草根偶像,不论是浪尖者还是推浪者都是构成草根文化的元素。

官方话语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活生生的身边偶像更具有吸引力。主流媒体掌握着官方话语权,对受众进行信息传达和理念灌输,受众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当接受信息量超出负荷时,部分受众会出现超限逆反现象,排斥主流话语,自己进行议程设置。 4)从众与心理诉求。从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网络中更是普遍现象。在网络中每个人都被虚拟化符号化,根据兴趣爱好形成人数客观的阵营。虽然真实身份不同,但在网络环境中他们具有相同的阶级属性,并且兴趣相投,因此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观点很容易达成一致,一些意见领袖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人际传播,将事态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

受众对一些事件的跟风追捧也是心理诉求的一种表现,从热点事件中他们选择性的寻找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窥私心理和猎奇心理可以说是主流因素,物质生活极大满足带来的却是精神世界的空虚,当代人对他人未知生活带有无比的好奇与兴趣,还有的人甚至通过窥探别人隐私作为自己压力释放的途径。而许多舆论制造恰恰利用这种好奇心理制造热点,以期达到自己宣传的目的。

4 反思:狂欢背后的病态

网络走红中,每个参与者都成了狂欢盛宴中的一分子。他们抛开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努力地将自己扮演成为幻想中的角色,有人扮丑有人炫美,似乎只有虚拟才能表达真实的喜怒哀乐,充满了一种牺牲精神的英雄主义。这种对话语权的渴望,甚至让他们冲昏了头脑,这种放肆的演讲有着无穷的隐患。从恶搞视频侵犯版权,到人肉搜索引发暴力事件,舆论的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潮有着深不可测的威力,观赏的下一秒钟就有人会卷入漩涡中狼狈不堪。在网络中这种负面情绪又被无限放大,狂欢后的残局无人来拾[3] 结语:

当然,这种浮躁与空虚并不是个人的问题,人才成长机制不健全、社会不公都是造成这种畸形心理的根源。网络红人是践行狂欢的先锋,但我们不能陷入欢呼与宣泄的怪圈,狂欢后应该得到另一种重生。这种大众精神无疑是值得褒扬的,但社会需要的是多一份理性,少一分冲动,让网络舆论脱离低俗、步入正轨,也只有在健康的舆论环境中大众才能真正的自由表达。 参考文献:

[1]南开大学出版社. 社会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2]哈里斯. 媒介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朱学蕊. 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 2009. 作者简介:

尹博,(1995-),吉林艺术学院,学历:本科,专业:数字媒体艺术 研究方向:媒体应用策划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z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