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评剧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艺术》,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评剧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艺术
作者:王喜祥
来源:《活力》2011年第18期
[关键词]评剧;花旦和青衣;表演艺术
评剧是在我国北方流行的一大剧种,评剧与京剧、昆曲等大戏不同,属于民间小戏,所以其主要行當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著称,而小旦主要包括花旦、武旦两行。其中花旦一行较早,在元代的杂剧中就有这一行,元代的珠帘秀、天然秀、李娇儿、张奔儿等女艺人均以擅长花旦杂剧知名。
花旦,是评剧小旦中的主要行当,它包括闺门旦、玩笑旦、刺杀旦、泼辣旦等。 从总体上讲,花旦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女子,表演上重做工与念白。其中的闺门旦主要扮演天真活泼的年轻姑娘,属于小家碧玉一类的人物,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玩笑旦以扮演民间少妇为主,重念白,如:《小老妈开唠》中的小老妈;刺杀旦主要扮演凶狠淫毒的妇女,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乌龙院》中的阎惜姣等,重做工,并擅长跌扑技术;泼辣旦主要扮演性格爽朗活泼的女子,重做工,并有一定的舞蹈技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绝活,如:《活捉孙富》中的杜十娘、《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等。
我国早期的评剧花旦演员是男旦月明珠(1899—1923),原名任善峰,号久恒,河北滦县人,是评剧创始人之一。初年入庆春班,从成北才学艺,习旦行,曾和成北才一起创办警世戏社,任旦行主演,并创造评剧旦行[反调]。
另一位评剧早期花旦男演员金开芳,河北滦县人,也是评剧创始人之一。
第一位评剧花旦女演员是花莲航(1893—1958),天津人,自幼学习河北梆子和梅花调,后入孙家班改学评剧,拜孙凤鸣为师,演评剧小旦。她不仅是评剧史上第一位花旦女演员,而且也是评剧史上第一位女演员。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刘翠霞、新凤霞等,都曾经从师于她。 白玉霜(1907—1943),原名李桂珍,河北滦县人,幼年习京韵大鼓,10岁拜孙凤鸣为师,改学评剧花旦。她的表演真挚细腻,注重表现人物的感情,唱腔低回婉转,把评剧花旦的表演艺术推向一个高峰,世称:“白派”。
此时期,还有花旦女演员喜彩莲、刘翠霞、鲜灵霞、芙蓉花、张丽云、夏青、李忆兰等,都为我国的评剧发展做出了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将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推向另一个高峰的当属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天津人,生于1929年。7岁随姐姐杨金香学京剧,13岁拜邓砚臣等学评剧。15岁即主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刘巧儿》、《花为媒》拍成影片,广为传播。她青衣、花旦皆能,而以花旦为主。其唱腔优美动听,嗓音甜润清脆,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尤以花腔——疙瘩腔著称,被誉为“新派”,其传人有谷文月、刘秀荣、刘淑琴等。
另一位对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评剧女演员是花淑兰,原名葛淑兰,河北唐山人,1929年生,幼年随母亲刘玉芳学艺,12岁又拜刘子西为师,剧目有《茶瓶计》、《牧羊圈》、《三节烈》、《杨三姐告状》、《霓虹灯下的哨兵》、《黛诺》、《南海长城》等,她唱腔高亢,嗓音清亮,表演俏美,继承了刘翠霞、爱莲君的艺术特长,并有所发展,被称为“花派”。
继承花旦“新派”的佼佼者,要属谷文月,剧目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 继承花旦“花派”的新秀,当属曾昭娟,她在评剧《凤阳情》中扮演的马秀英,唱腔和表演,都深有“花派”的神韵,并有所创新发展。
评剧的青衣也同其他戏曲剧种中的青衣一样,为旦角中的一个行当,原名“正旦”,后因穿青色褶子服而名“青衣”。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或中年妇女,重唱功。
评剧早期,尚未有女演员,男旦演员以金菊花、月明珠为代表,演出的青衣戏主要有《六月雪》、《桃花庵》、《珍珠衫》、《杜十娘》等。
青衣重唱功,所以评剧青衣的表演艺术主要体现于唱腔的演唱上,这包括嗓音条件、演唱技巧、情感、风格、韵味诸方面因素。
评剧早期青衣的唱腔,由简到繁,不断丰富发展。在不断吸收冀北民歌(当调、道腔等)、乐亭大鼓、乐亭皮影和秧歌等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河北梆子的板式结构方法,相继形成了评剧青衣唱腔的[慢板]、[二六板]、[流水板]、[散板]、[反调慢板]、[跺板]主要板式与[锁板]、[留板]、[墩板]、[扣板]、[甩腔]等落板方式,不仅旋律丰富优美、婉转悠扬,而且板式多变,为青衣唱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演青衣的几位男旦,都各有千秋:金菊花以唱[大悲调]著名;月明珠创造了正调唱腔的板式和[反调慢板];张凤楼则集金、月之长,并发展创新,形成了高亢流畅、板头准、旋律绚丽多彩、节奏富于变化的唱腔风格。
评剧发展时期,开始出现了青衣、花旦兼演的女演员,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李金顺、花莲航等人。此时期的评剧青衣唱腔,更加丰富多彩。李金顺将京韵大鼓的曲调引入评剧唱腔,令人耳目一新。她演唱高亢、明亮、紧凑、传神,以“大口落子”的个性被称为“自由调”,并被誉为“李派”。花莲航也将梆子和梅花调的曲调引入评剧,并形成了自己朴素大方的演唱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世纪30年代是评剧正式形成时期,以“评剧皇后”白玉霜与另一位女演员喜彩莲为代表,先后到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她们精湛的演技、流畅自然、优美动人的唱腔,赢得了江南广大观众的喝彩。白玉霜擅演的剧目有《珍珠衫》、《玉堂春》、《秋海棠》、《桃花庵》等;喜彩莲擅演的剧目有《可怜的秋香》、《孔雀东南飞》、《卓文君》等。
上个世纪50年代是评剧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评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国闻名的戏曲剧种。此时的青衣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李忆兰等。
小白玉霜是专演青衣的第一人,也是扩大评剧青衣主演剧目,把评剧青衣表演艺术推向一个高峰的代表人物。她主要的剧目有《小女婿》、《家》、《苦菜花》、《杜十娘》、《秦香莲》、《金沙江畔》等。
新凤霞是位全才演员,青衣、花旦兼演,以花旦为主。但她的青衣也十分精彩,且屡有创新。她主演的青衣戏有《祥林嫂》、《秦英征西》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韩少云主演的青衣戏有《珍珠衫》、《桃花庵》、《江姐》等。 李忆兰主演的青衣戏有《无双传》、《樊梨花斩子》、《泪血樱花》等。
评剧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提高、代代相传,一代胜过一代,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
(编辑/穆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n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