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种下一颗哲学种子-与儿童对话读后感》,欢迎阅读!

种下一颗哲学种子——《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误区-
读完书后,我发现其实大人很容易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孩子问什么,马上就按照自己的常识经验或学到的知识去回答。但事实上,这样真的对吗?像书中“知识”章节出现的一个例子,讲述的是莴苣种子的事情,幼儿园老师与孩子们一起种植莴苣种子,有孩子问:“为什么知道这是莴苣种子而不是番茄种子呢?”老师的回答:袋子上写着。有的孩子又问:“那万一种子店的老板贴错了呢?”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孩子的不断追问下,其实有些问题我们也很难去回答。
这样的对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屡见不鲜。孩子们总会有着很多奇思妙想,会问出很多“古怪”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该用成人思维把其视为幼稚,往往大人们的回答反而限制住了孩子思维的延展性,无助于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成长。
而本书的作者马修斯却展现了与儿童探讨这些问题的无限可能性。
他与圣玛丽音乐小学的八位小学生之间的十一次课堂对话,每一次都通过自编的故事引入,提出问题,把课堂上孩子们激烈的讨论录下来,最后根据孩子们的对话改变成故事的结尾。每一次孩子们发现他们的讨论被写进故事里,他们都很开心,觉得受
到了尊重,下一次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表达。
马修斯通过在旁引导对话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性,让他们自由的思考,激发他们的热情。每一次的辩题也都十分容易理解,例如“花真的会快乐吗?”“被修复后的帆船还是原来的那只帆船吗?”虽然讨论过后这些问题也很难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真正有意义的是孩子们思想碰撞的过程,他们学会了去主动思考,所有的问题都激荡着辩论的回声,正如马修斯所说:“幼童拥有真正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能力”。
-感悟-
于是我意识到,教育者该做的是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哲学思考的种子,对于儿童来说“探讨问题的过程其实远比答案重要”。
书中如此多的“对话”实例,也向我们证明了儿童具有强有力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持久的雄辩力,甚至道德反省与分析的能力,展现了儿童具有丰富的哲学能力。因此,马修斯希望我们成人能够尊重儿童,相信儿童哲学思考的能力,摒弃优越感,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与小孩一道处理纯真而意义深远的哲学问题。
每一个教育者在从事教育之初就应该明白,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学会感受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J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