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犬之与骆驼

2023-01-08 22:4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犬之与骆驼》,欢迎阅读!
骆驼,黄犬之


黄犬之与骆驼

对于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结尾处的一组比较,历来有诸多解读,但笔者以为几种说法在论及黄犬之与骆驼时,都未搔到痒处,因而也就未切中问题的关键。其实,我们不妨从简单处来着眼,或许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故都的秋》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索,清、静、悲凉的内核相一致,其在行文上也有一条线索。开篇作者交代自己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并认为南国的秋叫人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在描画了一幅幅清、静、悲凉的秋意到底之象后,作者喟叹道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结尾再次将故都的秋与南国之秋比较,指出起北国的秋来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于此郁达夫自然引出四组比喻来加深人们对北国的秋回味。综观这条行文线索,作者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前有交代,后有照应,始终扣住秋味二字来做文章。据此我们来观照结尾的这段文字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前三组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都用食物作比,分别从味觉感受上的醇厚、耐咀嚼、鲜美的程度区别,将南国之秋北国的秋进行了比较,比较中对何为回味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那么如果犬之与骆驼是从视觉角度描述回味”“否的话,这就与前三组比喻不协调,同时也为评家向来称之的精到细腻找到了一处反例,何况还犯了具体与概括不映衬、材料与观点不一致的低级错误。



与许多同辈作家一样,郁达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必说槐树的落秋蝉的残声等意象的选取,随处可见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子,单是悲秋主题,就是千百年来空谷传响的旋律。读郁达夫的文章确实需要具备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文中的黄犬指的是黄犬肉,骆驼指的是驼峰肉,以整体之名代之,为的是句式的匀称,节奏的和谐。



黄犬肉做食物不是稀奇事,而驼峰今人则知之不多。骆驼背上的肉峰,内贮大量脂肪,营养丰富,同时列为名菜。宋代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驼峰》中说:驼峰之隽,列于八珍。杜甫《丽人行》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关于驼峰的珍美与难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吕震与解缙谈食中美味。吕曰:驼峰珍美,恨未之识。解云:仆尝食之。吕知其诳,他从光禄得死蹄胫,请解曰:昨有驼峰之赐,宜共焉。解至大嚼。吕戏曰:翰林有个痴哥,光禄何曾宰骆驼。不是吕生来说慌,如何嚼得这般多。



这则故事见于笔记小说《坚瓠首集·驼峰熊掌》,后半部分记的是关于熊掌的趣闻。由此说来驼峰不仅是食中珍品,且十分难得。



笔者罗列上述材料,并无意做考据文字只是叹服作者联想之奇特,匠心之独运,以及这一代大家在对传统之批判时是如何的高屋建瓴。四组比喻都是从味觉角度而言的,他们或醇厚,或耐咀嚼,或鲜美,或珍美难得,都是突出国之秋回味之叫人能赏玩十足这是与全文一以贯之的到底的感受相吻合的。用感受比感受,是作家主观情感强化的表现之一,也是疏朗不羁、精到细腻的有力例证。四组比较排列亦颇为讲究。从食物看,由寻常到珍贵;就情感言,则层层递进,步步加深。作者欣赏北国之秋,字里行间激荡着不能自已的深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1nb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