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思考

2023-01-15 07:4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思考》,欢迎阅读!
思辨性,课改,语文,背景,思考
新课改背景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与思维分拆不开,语言要说得正确有条理,其实要头脑想得正确有条理。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时并举。”本文将从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两方面统筹思辨性阅读教学,让语文课堂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一)开展时文评述,增强表达意识

当代学生在功利化教育的影响下,普遍存在社会文化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他们很少 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实践中,更多地是从学科课堂上继承和获取间接经验如此关起门来的学习,使绝大部分的高中生缺乏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辨分析的能力和评论表达的意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明确提出了学生应及时关注重点时事及热点评论的要求。同时,笔者通过网络搜索近年高考作文题目,也发现我们的语文教育其实越来越贴近现实,越来越呼吁学生作为国家公民,要关注社会生活、直面社会热点话题,并能 对时事话题作辩证分析和深刻评论。例如,2020 年新高考全国1卷的作文材料是面对突发疫情,在国家迅速采取居家隔离、安全“一米线”等防控措施的同时,城市中不同职业的人们,也都能井然有序地恪守己任,在距离中传递着温情和力量;2019 年新课标全国3卷的作文材料是在毕业前夕,老师让学生们再看看书,而他再看看学生们,等等。

根据学生分析评论能力较弱的现状、新课标的要求指向以及近年高考作文题的走向,教师可以在思辨性阅读课前开展时文分享与短评交流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给学生营造一个思辨参与的大环境。这不仅增强学生的分析评论的意识, 也达到促进学生多方思维内隐发展的作用。

但这其中应注意的是,面对现今各大新闻平台上充斥着的言论各异的时事信息,在选材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要擦亮眼睛,择优甄选素材。结合高中生的年龄


接受水平,可以给学生推荐央视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发布的新闻,或者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媒体评论员的文章。但对于那些政治敏感度高、专业性,极强的文章,教师要对学生做正确的方向引导,谨慎选择。除此之外,在选题上还可以指导学生将时事分类,分别从生活、文化教育历史等等多个角度开展时评实践,切实激活学生的思辨评论。

(二)完善读写结合,保障思辨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评论能力,就必须要打破“为阅读而阅读”的形式阅读观,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将思考、细读过程中的吸收,以文字的形式倾吐出来,这个观点书面化的过程也就是对思维再整理的过程。它既保障了思辨阅读的效率,也增进了高中生的评论写作水平。而二者又形成一个整体,以合力推动学生思维灵活性、独创性的发展。

在思辨性读写开展之初,面对评论意识较低、评论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导向性问题,以问题本身和问题的要求帮助学生的思维和评论走向深入,开始对文章进行有效细读并思考评论。例如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教师可以设计“你怎么看待孔子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和治国之道?”或者“讲讲你认为的理 社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细读观点,并写下自己的态度。随着思辨读写教学的逐渐开展,教师可以适当“放手”,指导学生使用批注点评法。这一方法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特有的形式,学者们通常以眉批、旁批、夹批、圈点等方式将评论附在作品后。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也可参考古人的评点法,充分利用教材文章旁的“留白处”,对阅读的文章进行随文批注或摘抄点评,内容或可倾吐情感、或可理性 质疑、或可补充评论,等等。而老师在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及时捕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那些零碎的、易消失的灵感,抓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与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评论写作增进阅读的深度,增强思辨的效率。

还应注意的是,在阅读与写作中,对于学生的写作成果,老师通常情况下会严格按照标准答案直接评定。而本文所强调的思辨读写,更提倡评价多元。首先,评价主体多元。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公,是最具发言权的。


要把评价权交还给他们,形式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师生或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切磋互评。老师在评价中更像是以 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给予学生提示,帮助学生在此导向下积极反思、思考,而不是直接 给出官方评价或答案。 其次,评价标准多元。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是多角度的,那么阅读下的写作也定是从自身的思维视角出发的,写作成果或是细腻、饱含情感的,或是理性、逻辑议论的。 此,对于不同的角度,评价标准也应该与之多元对应。

新课改背景下开展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既要适应当今不断推进的课改进程,也要从传统的中国文化视角来看待“思辨性阅读”、从真实的实践现状及 案例看待“思辨性阅读教学”、从质疑、推理、细读、评论四个方面构建教学略,实现以质疑激发学生思辨的意识,以推理教授学生思辨的方法,以细读引导学生思辨的深入,以评论拓展学生思辨的应用。另外,学与教是相辅相成的,在发展学生思辨的同时,教师也应充实自身的人文文化底蕴、理论知识系统及主导课堂的教学机智,为学生的思辨提供“源头活水”。

教育是不断发展的,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未来思辨性阅读教学也会逐渐发展,日趋科学化。这里由于笔者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限,对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为此,笔者将紧跟教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加以关注与思考,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使研究得以继续完善和深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1TX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