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办公室里来的年轻人
小张于1998-2002年在某重点大学学习行政管理专业。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多次获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并于200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小张参加了某市公务员考试,顺利通过,被该市政府法制办录用.
进入了公务员系统,小张认为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自己的所学又能派上用场,感到很高兴,并且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的做出一番事业。于是,每天小张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扫地打水,上班期间更是积极主动承担各种工作任务,回家还钻研办公室业务。
法制办公室是一个有五个人的大科室,包括主任甲,副主任乙,三位年纪较长的办事员A、B、C。几位老同志听说办公室要来这么一个年轻人,顾虑重重,他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娇惯,自命甚高,很难相处,而且业务又不熟,还需要他们手把手地教,来了他无异于来了一个累赘。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热情开朗,待人谦虚,很容易相处。更重要的是,小张有行政学专业背景,再加上聪明好学,很快就熟悉了业务,成为法制办工作的一块好手.而且小张很勤快,承担了办公室大量工作,让几位老同志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地压力。几位老同志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主任,副主任也经常在办公室会上表扬小张。
可是聪明的小张发现,随着科长表扬的次数增多,几位老同志对自己越来越冷淡.有一次,忙着赶材料,B居然冷冷地对他说:“就你积极!”小张一时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小张顺利转正.
市政府办公室年终考核的时候认为,法制办工作能按量优质提前完成,,被评为“优秀科室”.并且在制定下一年度(2004年)计划时,又增加了法制办的工作量。法制办的几位老同志本来因为小张的到来轻松了许多,这下子又忙起来。而且他们发现,虽然繁忙依旧,但是“名"却给夺走了,每次得到表扬的总是小张。小张更加被排斥了。随着2004年小张被评为法制办第一季度先进个人,A、B、C对小张的反感达到了顶点。从此,几位老同志再也不邀请小张参加任何一次集体活动,还在背后称小张是“工作狂”、“神经病”、“都这么大了还不谈恋爱,是不是身体有毛病”。话传到小张耳朵里,小张很伤心,“我这么拼命干不也是为办公室吗?要不是我,去年办公室能评上先进科室?怎么招来这么多怨恨?”他一直都不能理解。有一次,小张把自己的遭遇同另外一个部门的老王讲了。老王叹了口气,“枪打出头鸟,你还年轻,要学的还很多啊!”小张恍然大悟,正是自己的积极破坏了办公室原有的某些东西,让几位老同志倍感压力,才招来如今的境遇。
从此,小张学“乖”了,主任不布置的任务,再也不过问了;一天能干完的事情至少要拖上两天甚至三天.办公室又恢复了平静与和谐,先进个人大家开始轮流坐庄,几位老同志见到小张的时候又客气起来了,集体活动也乐意邀请上他。小张觉得,这样很轻闲,与大家的关系也好多了,心里压力骤减,生活也重新有了快乐.
问题:请运用群体理论分析以上现象,并给出你的管理建议?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相互合作、团结奋进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
小张被分到一个五个人的大科室,这就是一个小的群体.小张一开始来的时候做事积极,减轻了同事们的工作压力,也很受同事们的欢迎。但随着小张被表扬的次数也来也多,而其他人业绩平平的情况下,小张也越来越受同事的排斥.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一个群体存在一种规范,小张没来之前一直保持着一种良好的状态,从小张来了之后,工作积极,老板赏识,比起来而其他人就更当然显得受到冷落,这就打破了群体中存在的这种规范,引起同事们的不满与怨愤.这种规范就是我们既不要像个工作狂,做太多的工作,也不要像个混饭吃的,工作做得太少。工作做得太多,就感觉是抢了别人的饭碗,别人就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他的工作能力,更严重者会让老板感觉他是一个吃闲饭的会导致其他人失业。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小张是一个年轻人,而与他一起共事的是一些比较年长的人,也许由于年龄的差异一些观点所学的知识和对工作的热情也许就会不同。所以小张由于工作积极同事们对他的态度就越来越冷淡,而解决的办法也只能是采取一种保持原样的态度,虽然同事们的相处也许会更融洽,小张的压力也会越小,但在一定程度上工作绩效可能会降低。
我的管理建议:
(1) 我觉得也许可以把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分配到同一个群组;
(2) 对同一个工作群里的人奖罚态度不要差别太大,要赏罚分明。该奖的
就奖,对群体薪酬而非个人。;
(3) 对工作积极,努力上进的员工给予其该有的工作职位上的的提升; (4) 激励本群体和其他群体展开竞争;
(5) 提高群体的地位,增加获得群体成员身份的难度; (6) 鼓励成员们达成目标的共识,增加群体凝聚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T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