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安石油大学论文-弟子规》,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现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市场竞争及社会压力下,越来越迷失自我,意志消沉,道德修养堕落。如果能够重拾“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就能不断适应社会,真正享受生活
论文关键词:《弟子规》、孝、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忽视道德素养的培养,就像一则漫画画的一样,物质基础和道德修养就像是一个人的左右腿,如果物质基础和道德修养发展不平衡的话,人就会两腿不一样长短需要扶着拐杖行走。而良好道德修养的塑成则依赖于伦理道德教育,所以说,伦理道德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一味强调学生的知识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道德伦理认知与实践,结果引发了社会和媒体对现在的孩子”高智商低素质”的评价。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通篇约一千多字,言简意赅,其中《弟子规》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整篇《弟子规》的纲领,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篡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时应该恪守的礼仪和规范,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伦理道德标准。《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孝顺父母的关键不应该仅仅是言语上的嘘寒问暖,也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同时也要体现在行动上的。孝敬父母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为中:
首先,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无论父母教责对错,做子女的都要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以示对父母的恭敬心。但孝敬父母并不等同于就是一味地顺从,听任父母的呼唤与责骂,失去起码的判断能力和处事立场,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要明辨是非,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达,直到对方接纳为止无论父母对错,要求有无问题,作为子女首先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其次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更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位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孝亲不仅是主体的行为表现,更是由这些行为透显的人格精神,一个人只要培养起这种敬爱亲长的高尚人格,则其无时不再关心着父母的生活起居。
最后,孝敬父母,还应兄弟友爱。《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敬兄长,只有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以情谊为重,看轻钱财,才能真正相处和睦,而兄弟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孝顺的非常重要的表现。在社会上要能够尊重长辈和领导,在任何场合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都要做到谦虚礼让、张幼有序。作为晚辈,作为幼者要有对长者的恭敬忠诚之心,要将这种恭敬忠诚之心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日常行为中。
二、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要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
的价值观念。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养成谨慎小心、规矩低调、有自我尊严的生活习惯。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
第一,珍惜光阴。勤勉学习,生活规律。
第二,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再于它是不是名牌,是不是很昂贵,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
第三,要求我们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
其次,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迈向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凡说出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真诚实的人就逐渐和你亲近起来。
三、和大众相处时做到平等博爱,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
信息时代,人际交往能力对于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第二,真诚协助合作,友好竞争。在与他人相处中,《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 布议论他人的私事。
第三,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不能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也要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重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四、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点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其它有益的学问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这样读书是没有用的,反之,如
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人生在世,道德修养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做人要有标准,交友要有标准,行为也要有法度。就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
我们要认认真真的遵从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我们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弟子规》能够教给我们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并且能让你渐渐地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学习它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清除我们身上的缺点,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9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