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响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土》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 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局部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局部〔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答复。〕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那么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那么,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那么: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那么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局部〔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局部〔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btK.html